齐河举全县之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2020-12-30 08:00:00 来源:齐河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刘桥镇赵店村宽敞平坦的村路(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晓龙  本报通讯员 崔志华  陈莉

“路不但宽也平整了许多,开车再也不会‘左摇右晃’了。”12月26日,吴亮驾驶着厢式货车行驶在棉焦路上,他将前往刘桥镇物流服务站运送快递,作为跑这条路的常客,对路面的变化感触最深。今年8月,我县启动棉焦路提档升级工程,将路面加宽至7米,工程于11月20日完工,这也标志着今年全县农村道路升级改造任务全部完成。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十三五”“ 期间,齐河县以建设“人民满意公路”为目标,举全县之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建、 养、管、 运上下功夫。目前,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635公里,农村公路等级公路占比100%;整建制实现农村通户道路硬化“户户通”;15个乡镇街道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目标。“出门水泥路、抬脚就上车”成为广大群众新生活的一部分。

路网提档打通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12月23日,走进赵官镇大徐村,白墙灰瓦的村标和旁边的村居相互映衬,一派古风古色。干净整洁的路面,道路两旁笔直的法桐,房前屋后处处是花草树木,村子仿若置于大花园中。“以前村子主街都是煤矸石路面,街道到处是柴火堆、垃圾堆和粪堆,胡同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路面到处积水,都没处下脚。”在家门口晒暖的村民徐永明介绍。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况在2017年发生了改变。当年,该村整合县乡村三级财政资金1100余万元,实施农村街巷“户户通”和美丽乡村建设,先后硬化道路、胡同9条,硬化面积2.5万平方米。

路修通了,也带动了村子旅游业发展。村民张琳琳今年又有了新职业——民宿老板。“依托家里的老酒坊,我建起了民宿,每到节假日都会有聊城、济南的游客来这里游玩,我也吃上了‘旅游饭’。”张琳琳说。统筹规划旅游发展,该村党支部将村子划分为3个功能区,经过连续3年的摸索,形成了北部采摘、中部垂钓民宿、南部田园综合体的特色产业板块。2019年,大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5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不仅能解决村民出行难题,也是发展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王成表示。“十三五”期间,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专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齐河县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把好设计、施工、验收关。先后投入7.2亿元进行农村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通达、路面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投入6亿元硬化村内道路11000条、1600公里,实现街巷道路硬化“户户通”全覆盖。构建了“两衔接两延伸”路网体系,实现“户户通和村内街道有效衔接、村内街道和县乡公路有效衔接”,打通交通路网“毛细血管”。

县乡村三级管护机制保障“路路通”

每天至少巡查一次路面情况,对护路工人的清扫、清障情况开展检查,随时对路面发生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这是华店镇大周村护路员徐印春每天主要工作内容,他负责村内外的4条共2.8公里公路的巡查养护。“近期气温较低,还出现大雾天气,对车辆行驶和人员出行带来隐患,除了加大巡查力度,我们还制定了应急预案,若出现雨雪冰冻天气,及时清扫路面、清除积雪,完善急弯陡坡路段警示标志,保障群众出行。”徐印春说。像这样的护路员,全县共有516名。

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是关键。我县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发展规划,出台《齐河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考核办法》,县级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此同时,探索农村公路养护市场改革,采用“招聘专业公司集中日常养护、公司组织专业养护队集中养护、专业突击队处置应急集中养护”等多样化养护作业方式,大力推行“公路管家”管养模式,建立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管护新机制。

日常养护是路面管护的基础,而非法超限超载车辆是造成路面损坏的主要原因,在齐河县超限治理检测站,工作人员通过非现场执法信息管理平台调取各个超限检测站、不停车检测系统的实时视频和数据。推进“农村公路+”等多元融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升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养护水平,我县率先在全市县级层面实现治超非现场执法智能化,共建设4处超限超载非现场执法系统,实现了单纯依赖人海战术开展“围追堵截”的传统执法工作方式向非现场的、事后的、智能化执法方式转变。

我县还将路域环境治理融入路面管护工作,“我们采取‘路长制+警长制’管养模式,建立‘路长+警长’责任体系,破解了以往‘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难题,实现交通运输和治安防控的无缝衔接。”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董廷峰介绍。

城乡公交一体化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以前去城区,都是骑电动车,单程就要40分钟,如今家门口通了公交车,2元钱就到站,太方便了。”12月24日早上8点,晏北街道丁庄村村民耿兴江乘坐公交车去县城购置农机配件。

据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王宝成介绍,受农村道路狭窄和人口数量等问题影响,农村居民从村到镇到县城出行不便,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县交通运输局启动了建制村通“微公交”项目,利用上级退坡资金购置了6辆五菱之光小型客车,对距站牌1公里以上部分交通不便、班次少的建制村进行重新规划线路。今年6月,全县正式开通6条乡村“微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马集、赵官、胡官、焦庙、大黄、晏城、晏北7个未通公交车乡镇(街道)及沿线132个行政村4万余人的出行难题,目前每天运行2个班次,票价2元。

  公交被喻为“城市的动脉”,是群众“幸福指数”和“城市宜居度”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我县秉承公路建设项目与客运场站建设协调发展理念,因城、因村施策,大力推行城际公交发展、推动城乡公交延伸和城区公交覆盖。按照《齐河县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为每个行政村500米范围内设置公交站牌,进一步加强偏远村线路的开通和延伸,在完成216个建制村站牌建设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33万元完成660个农村客运站牌建设任务。全县共投入公交车辆204部、开通公交线路58条,实现全部乡镇街(园区)和未完成拆迁改造的836个村的公交出行全覆盖,让群众上得去车、上得起车,真正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

  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在晏城街道大杨村,村民们正将成熟的西红柿搬运上车,“这次我们有300多亩的大棚西红柿丰收,除部分商户主动上门收购外,其余全部通过物流发往济南、河南的企业、超市。”大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江林介绍。依托县第三汽车运输公司自筹自建、县交通运输部门与邮政部门联合推进村邮站和交通物流共建等合作方式,全县规划建设638个村级物流服务点,促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整合。目前已全部完成,初步建成“一点多能、一网共用、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深度融合”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同网、信息互通、便利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