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古今河流

2011-10-31 03:40:00 来源:清河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清河是一条古老的河,西汉清阳县、清河郡以及之后的清河县皆因河得名。它起源于今河南内黄南北黑山,流至今威县境始称清河。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示,河流走向与今存赵王河遗址大体相近,流经清河县西部与南宫市交界处,向东北流经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

    唐代王维有 “渡河到清河” 诗: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唐代高适作诗“同敬八、卢五泛河间清河”:清川在城下,沿泛多所宜。同济惬数公,玩物欣良时。飘摇波上兴,燕婉舟中词。昔陟乃平原,今来忽涟漪。

 

屯氏河

    屯氏河是黄河下游古道之一。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北决于馆陶(今属河北),分为屯氏河。屯氏河于馆陶北又分为两股,一股流向西北的被称之为屯氏别河,它是屯氏河的支流;屯氏河的主流向东北由临清入今运河。由今清河县境东,沿今卫运河一线,在县东北渡口驿北入武城县,东北流至彰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它以“广深与大河(黄河)等”、“两川分流”的形式,流经清河县境东七十余年。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黄河又在下游鸣犊口(今山东高唐县南)决口,屯氏河遂淤绝。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误认屯氏为毛氏,在今馆陶屯氏河边置毛州,故隋称屯氏河为毛河。

 

张甲河

    张甲河是屯氏别河的一个支流。屯氏别河在馆陶北与屯氏河分流后,至今威县牛寨分为两股,一股向东入今清河县境西南湮灭;另一股沿今清凉江一线由清河县与南宫交界处,从故城、枣强之间向北流去,被称之为张甲河。

 

 

    蔡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秋胡为今清河县三官庄人,其妻即投此河自杀。此传说在旧县志中亦有记载,并记有该河流经今谢炉西北。据此传说和记载,该河应经今三官庄、南堤一带,此河遗迹由牛屯村北向东北经周家那与刘保庄两村地界,被刘保庄村民称之为家北河;周家那村民称之为家南河,再经谢炉西北,过楼庄、蔡庄、华家那。在这一带都有很明显的河道遗迹。但《行水金鉴》却载:“蔡河起自段沙土村北,经张宽向东北入武城界,在三官庙村入御河,可泄清河县东北部一带积水。”它可能是只记述了古河上游淤积后,下游仅剩余的一段。“明末清初淤没”。

    清代宋祖昱有咏“蔡河”诗一首:“陌上相逢怨已深,蔡河终古碧沉沉。黄金未许通君意,白水翻能鉴女心”。

 

赵王河

    赵王河是清河故道,在清河县西部,南自大堤村南入境折西而北,沿小屯村、梨行村西,在南宫县大河村南入今清凉江。据民国《清河县志》载:该河自宋末元初,就常以水为患。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河决田家口,使清河县多半村庄受灾。“赵王河现时(公元1934年)虽涸,堤岸犹显然在。”另据民国《威县志》载:在城东20公里有称宋时运河者即此河。因宋朝皇帝姓赵,河也冠以赵王而得名。

 

一字河

一字河又称邑字河。在清河县境东部,南北方向。上自莲花池(今东潘庄南)逶迤入武城界,下至河西减水闸。每遇水患,泄安家洼一带水入蔡河。明末清初逐渐湮灭。《清河县水利志》有记载。

 

七里河

 七里河在清河县旧城东南7里,上自莲花池西,于旧县城东门天齐庙口合入疏水渠(今丰收渠),北入黄芦河(今清凉江)。明朝县令卢士杰深浚过一次,以后逐渐湮灭。相传是一条自然排水河道。

 

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流经今清河古贝州城遗址西。

隋唐大运河北段又称永济渠,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过清河县境,清河时为清河郡治,统县十四,永济渠在清河郡境内穿越七县,全长300公里,渠宽四十丈,西南东北走向。永济渠开通后,自隋至唐宋时期是大运河(永济渠)空前繁荣时期,不仅利于南北方物资交流,而且利于国家南北方统治。

隋唐清河郡以至北宋时期的贝州城,全是因大运河而兴的城市,曾经“城池高阔、地方繁荣”,历设节度使,总揽军事,辉煌达600年之久。据《元和郡县图志》贝州条载:“贡赋:开元贡:白毡;赋:帛、绢。”贝州历史上曾是中国的纺织基地。又据《中国大运河史》载,清河郡曾号称“天下北库”,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物资集散地。而这个地方,还产生了古典文学名著《三遂平妖传》,并成为《金瓶梅》故事原生地。

永济渠漕运至南宋末期,由于北方民族割据中原,由于黄河时而导永济渠入海,携带大量泥沙,永济渠终被湮废,而清河也在南宋时期遂被降为县治。

明代张鹗作诗“永济渠”:一脉南来发卫泉,漫游汶水共朝天。谁知千古隋炀帝,为我皇朝浚巨川。

清代宋祖昱有“永济渠晚眺”诗:参差官柳乱啼鸦,永济河渠一道斜。流水暮云空汉国,大堤春草自隋家。何人拟击中原楫,此处堪浮博浪槎。锦缆牙墙行道远,遥看直北是京华。

 

元明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流过清河县东部边境,南自临西县孟庄入清河县,向北经过二哥营、邵庄、南焦庄、前孙庄、后孙庄、南李庄、油坊、劝礼、朱唐口、前郭屯、后郭屯,至渡口驿村东出境,进入故城县和山东省交界处,流经长度18.9公里,河宽1000米,河堤长18.9公里、高68米。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年间始在清河县境内设立码头。码头设在清河通往山东省夏津、高唐(原均是清河郡属县)的交通要道处——油坊。至今,油坊码头遗迹仍存,建在运河西岸,码头现存6处,青砖垒砌,挑台处铺青石,也有用青砖砌之。运河停止航运后,用红砖把码头通道封死。码头由北向南依次是:煤炭码头、百货果品码头、粮食码头、运盐码头、渡口码头等。由于明代漕运兴盛,舟来船往,商贾云集,油坊村由一户开油坊的作坊人家,至新中国成立前,已发展成为2000人的大集镇,镇内店铺林立,并有多家出名的老字号。明清之交,山西人还在油坊镇建起“山西会馆”,会馆内设有戏楼。镇内这些比较古老的建筑,大都毁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今天的油坊古镇号称三街,划分为三个行政村,三街人口共约6000人。

运河漕运的繁忙景象是清河古“八景”之一,清代文人多作诗咏叹。刘步岭作诗“御河远帆”:来许天涯去逐波,锦帆远挂势如何。黄龙不住催风紧,画鷁还从夕照拖。直放三江冲浩渺,斜连九冢影婆娑。顺流拨点朝宗处,一叶扁舟驾御河。程泽清“御河远帆”诗曰:御河远望夕阳秋,片片轻帆送客舟。星拂畿南来上界,云飞冀北溯长流。逐龙翔凤终衔尾,破浪乘风孰尽头。蒲叶飘空何处落,几回凝眺上层楼。

 

清凉江

清凉江曾为清河、漳河、屯氏别河、张甲河等河流故道,古称清阳江。上游的邯郸市魏县北善村至曲周县安寨,今叫东风总干渠;安寨以下经邱县至威县牛寨,叫老沙河;牛寨以下经清河、南宫两县边界,过衡水,至交河县入南排河叫清凉江,长356公里。清凉江自威县牛寨进入清河县境,经梨杭、陈村、尹才庄、后吴、牛城后、王嘴、郎吕坡、西张宽、西野庄,至东野庄村出境,在清河县境内长达27.32公里。1963年特大洪水后,在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对老沙河和清凉江段进行了扩大治理,在旧河床上开挖过水河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清河县在境内相继开挖、疏浚了连接清凉江的四渠,并修建排水口182处。自此,全县排水纳入清凉江水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