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屋

2016-10-28 08:54:00 来源:衢江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戴如祥
  我说的老屋,是指母亲的出生地———我外婆家。这里曾留下过我小时候不少的记忆。
  听说外婆家这幢老屋,是外公十四岁那年建的,记得十年前我外公就上百岁了,如此老屋的年龄算起来也该上百岁了。老屋看起来旧而不残,颇有风骨。现在,只有那位与我同龄的小表兄一家还住在这,固守着这份祖业。
  老屋,是幢农村过去典型的三间两搭厢泥木楼房。正门朝南,东侧是一间要低矮些的翼屋,曾是大舅家的厨房;西侧原是我四外公家做厨房的翼屋。西角有一颗鸡爪林树,东侧还有一根香枹树。院子不大,院门与对面邻屋相隔似乎还不到一米,门外只有往西一条很窄的小弄堂,东拐出去,路才稍稍宽敞些。正屋中堂有一字单梯到木楼,木楼上存放粮食,堆放稻草柴禾,当然家里如遇客人多也可临时搭铺住宿。中堂南端有一个露天天井,使中堂和天井两旁的厢房显得更为敞亮。天井顶上四周都是木雕的牛腿和花板,刻有桃园结义、八仙过海之类的图案,现今老屋中难得看到有如此保存完好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正房带一厢房。穿过中堂和东西两侧有条过道,东西两面各有一个侧门,夏天从东侧门进有弄堂风穿过,特凉快。西侧门有一木板茅坑间,往北出去靠西正房曾搭有一间小茅屋,是小舅家的厨房。屋后有一个大菜园,园内种有香枹、橙子、毛柑、衢橘等各类柑桔树。
  那时候,外公家大小有十多口人,都住在这幢我熟悉的老屋里。外公外婆住在西边的厢房里,大舅舅和大舅母与表姐及小表兄住在东房,成家的大表哥一家住在东边厢房,小舅舅大小一家五口住在西房。记得一家子大小最多时有十四人,尽管人多,那时却似乎没感到什么拥挤。
  小时候,我们兄妹四个,还有同村姨家四位表弟妹都常到外婆家,老屋像是我们的幼儿园。我们两家加上两个舅舅家,和我们兄妹一般大的孩子加起来有十多人,真的能抵得上一个幼儿班。我们一起在这里打闹玩耍,洒下不少欢乐的时光。记得我们常在堂前打陀螺、拍糖纸、砸三角纸牌、抛硬币、弹玻璃弹子、跳绳、跳房子、捉迷藏、玩家家……那时候我们一起玩得花样百出,不亦乐乎。记得,那时我和隔壁同伴玩抛硬币,因对方耍懒,赢了我一毛钱,我和他扭打了起来,直到对方退还赢取的钱为止。
  大舅和大舅母为人随和热情,所以他们的住房便成了我们的戏台和乐园。我们这群毛孩无所顾忌,尽情地玩耍,常常裸着身或只穿个裤衩,赤脚从地上到床上不停地追逐打闹,纠缠不休,哭笑声常不绝于耳。我们从不把自己当外人,大舅和大舅母看见也从不责怪。那时小舅与大舅两家隔阂很深,基本上互不来往,这也影响到我们下一代的来往。小舅舅家也有三个和我们兄妹一般大的孩子,那时小舅很少言语,小舅母常挂着脸阴沉着,因此我们是断不会到那边玩的,和他们家三弟妹也很少玩到一块去。
  记得外婆家那时吃的东西,总要比家里多些。上半年去,米胶(冻米糖)、薯片、花生、荸荠是常有的。当然这些,大多是在大舅家这边吃到的,也有外公外婆自个儿留给我们兄妹吃的。有时我和这班表弟妹们就像在自个家里一样,嘴馋时常到房间和楼上翻厢倒柜地找吃的。自然也只能是在大舅家这边,小舅家那边是断然不敢的。因此,我们对这幢老屋的角角落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而今闭上眼,一切仍历历在目。记得外公那时有个夹网,常竖立在天井边靠他厢房这边的墙角里。他身体可以的时候,常拿着夹网到塘边捕鱼,因此我们常可吃到鱼。记得有一次,外公还捕到一块近二斤重的大鳖,破开膛,窝在肚里有一堆蛋卵,很好吃。说现在,现在可没这种口福了。
  大表哥比我大十多岁,是位二中毕业的老三届,那时在农村是少有的文化人。他有不少爱好,尽管在文革,仍喜欢摆弄无线电。自己省钱买来一些电子元件,躲在那间自个清静的厢房里装配晶体管收音机。他还喜欢养信鸽,在楼上天井边垒了个鸽窝,养了三、四只鸽子。天天看见他拿着一碗浸透的马料豆到楼上给鸽子喂食。他还喜欢养蜂,过了养鸽瘾后又在养鸽的老地方搁了二、三厢蜂,弄得满天井蜜蜂嗡嗡响。我们当中自然少不了倒霉的———让蜜蜂蜇得满脸是包。我们也常在这天井里点烟花放鞭炮,同样惊吓过表哥那群可爱的鸽子和蜜蜂。就在这老屋里,让我最早见识收音机,看到信鸽,喝过蜂蜜。真是“小小一方天井,多彩生活天地”。
  大舅母是个好客的人,烧得一桌好菜,还能酿一缸好酒。她知道我父亲爱喝酒,总是把酿出的好酒留给我父亲来时拿出招待。记得刚上学时,有一次我跟着喝甜酒酿,结果不知不觉就喝得满脸通红酩酊大醉。头晕得站在天井里,望着头顶的一孔洞天在天旋地转,一头摔趴在地。也许,这就是留在我脑海里最初的醉酒印象,正是这酒最早注入了我身上男人的血性。
  老屋里,曾让我留下了多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三十多年来,外公、外婆、大舅母、大舅一个个相继从这老屋里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我依稀看见他们的灵魂悠然从家中这口天井里升空远逝……尽管老屋已物是人非,可这里仍有亲人给过我们的爱,有过我们兄弟姐妹们凝结的亲情,有过我们小时候的欢乐,有过我们成长的足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