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份对生命的承诺——追记衢江区岭洋卫生院院长廖美娣

2022-08-04 09:33:05 来源:衢州晚报 作者:方俊 丰莉莎 刘威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美娣,我们接你回家。”

  8月3日,衢江区岭洋乡抱珠龙村。护送廖美娣骨灰盒的灵车缓缓驶入村口,从各个村赶来的村民悲伤又不舍地呼唤着。

  乌溪江库区,山高水长。

  廖美娣从这里走出大山读卫校,又回到大山工作。从护士到院长,她在岭洋卫生院工作了32年,并成为衢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32年里,绿水青山间,留下了无数她穿着白大褂的忙碌身影,直到今年7月15日倒在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49岁。

  抱珠龙村村民李加呈站在迎接灵车队伍中,眼含热泪。他喜欢写作,廖美娣去世后,写了多篇回忆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1.jpg

廖美娣生前工作照

  突如其来的噩耗

  7月15日清晨7时10分,岭头村村民卢成标拨通廖美娣的电话:“美娣,我痛风了,要不要挂盐水?”

  “不用,你吃点药。”电话里的声音,有些虚弱,不是自己熟悉的清脆嗓门,卢成标觉得有些奇怪,他以为廖美娣还在睡觉,也就没有多想。

  其实,廖美娣早就起来了,收拾好装着一次性棉签和采集管的防护包,准备出门去给村民采集核酸样本。

  为了方便病人找自己,廖美娣把医院值班室当宿舍,丈夫李小斌老家在卫生院所在村,就天天陪着妻子值班。

  接完卢成标电话,廖美娣背起防护包下楼。

  不一会儿,廖美娣又上楼了,进房间后就靠在床沿,“我有点不舒服。”她对李小斌说。

  “现在时间还早,要不你休息一下。”李小斌随口答道。妻子经常说累,他已经习惯了。

  想不到,这次不一样。廖美娣话音刚落,突然整个人喘不过气来,脸上冒出汗珠,嘴里吐出白沫。

  李小斌感觉不对,拉了拉妻子,脉搏不会跳动了。他学过急救知识,马上把妻子放在床上,开始做心肺复苏,一边做一边高声呼救。

  值班的医护人员和住在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医护人员和李小斌轮换着做心肺复苏,村民则给廖美娣揉手、掐人中,并拨打120电话。

  经过急救,廖美娣恢复了微弱的脉搏。

  从岭洋乡到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90公里,最快的办法是坐快艇到乌溪江大坝,再从公路出去。

  卫生院旁边就是水库码头,大家接力将廖美娣送上快艇。

  抵达乌溪江大坝后,李小斌等人接着做心肺复苏,直到120救护车赶到。

  救护车上,救护人员一刻不停地紧急抢救,到了医院重症监护室,浙二医院驻衢州专家赶到,市人民医院专家赶到,立即开展全力抢救。

  无力回天。7月16日,廖美娣永远离开了那片她热爱的土地和乡亲父老。

  村民心中的“120”

  廖美娣去世的消息,绕过九九八一道弯传到岭洋乡,当地老人哭着呼喊“美娣”。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水库库尾,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位置偏远,青壮年村民出门打拼,全乡虽有1万多名户籍人口,但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其中1200人是60岁以上老人。

  老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立即上门处理。

  在岭洋,廖美娣的私人电话号码就是大部分村民熟悉的“120”。“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帮忙整理电话,发现7月14日,她一天内接了21个电话,最早一个是凌晨3点,“有些电话我妈其实并没有备注,但接起来,一般聊几句,我妈就知道是哪位村民。”儿子李昊威说。

  “美娣没了,太可惜了。”76岁的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道。

  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去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针,有几次下大雨,廖美娣说:“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

  下了班,廖美娣真的就去了她家,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

  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总是一心一意照顾老百姓,不考虑自己。”

  听说廖美娣病倒,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这样的事情很多。

  村民张名仓父亲身患肝硬化,需要挂盐水,他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连走带跑赶去,帮老人救急。

  村民廖土根吃错了药,隔壁邻居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背着氧气袋和盐水跑去,给老人做紧急处理。

  村民孙岳华夜里摔倒,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马上跑去,帮着止血,血止住后再带到卫生院包扎。

  ……

  库区老人的守护者

  “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65岁的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神来。

  李玉清身体不太好,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去城里买,要转三次车才能到医院。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

  “行,我到城里开会或是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应允。

  这之后,廖美娣只要出库区,都会给李玉清打个电话。

  李小斌记得,廖美娣只要接到出库区开会、培训的通知,就会主动询问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要不要帮忙买药。

  时间长了,李小斌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

  廖美娣总是笑笑:“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反正出来了,顺手帮个忙。”

  听说记者来到岭洋,93岁的柴众善颤巍巍地赶到乡卫生院,说了句:“美娣是个好人。”

  柴众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廖美娣时不时带着仪器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

  很多时候,廖美娣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即便是出门散步,随手也带着血压计、听诊器,随时随地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

  自衢江区2020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后,廖美娣和同事轮流搭档,深入10类重点人群、残疾人等家庭,不仅给老人做检查,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更是将党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国”的声音送到村民家里。

  2020年,柴良丰回鱼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此之前,他在嘉兴工作二十多年。“我爷爷、奶奶、叔叔身体不好,我都会在电话里问美娣,要买什么药也找美娣帮忙。”柴良丰说,岭洋乡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家可以安心打拼,多亏廖美娣背后出力。

2.jpg

  放心不下的选择

  在岭洋的32年里,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

  廖美娣珍藏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演讲稿,从廖美娣文中提到的14岁儿子来推算,应该在2012年前后。

  字条反面最底下,廖美娣写着:“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又写道:“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在廖美娣的职业生涯里,她本来能调走的。”衢江区卫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说。

  刘峰是廖美娣的初中同学,2019年调到衢江区卫健局工作后,他找到廖美娣:“美娣,想不想换个地方?”

  “想的。”廖美娣说。

  刘峰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廖美娣找上门来说:“我在岭洋待了这么多年,那边的老百姓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还是算了吧。”

  丈夫李小斌说,更早些时候,妻子也有过调动的机会,“那时候孩子还很小,组织上也考虑过,但美娣说,我走了,老百姓怎么办,后来就不了了之。”

  就这样,从青春年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坚韧执着地在库区默默奉献。

1.jpg

  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廖美娣更是身兼数职:行政管理、护士、出纳,经常白天跟着医生出诊,晚上在办公室加班,遇到出门不便的老人,她只要手头工作一忙完就立马上门。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岭洋卫生院医生祝浩回忆说,他2015年进入岭洋卫生院后,记不清跟着廖美娣上门服务过多少次,大部分地方车子只能开到半山腰,廖美娣就扛起仪器翻山越岭。

  衢州3·13疫情发生后,岭洋乡有1个村成为封控区,有10村成为管控区,分散居住在154平方公里崇山峻岭间的村民们共做了6轮核酸检测。每一轮检测,廖美娣都参与其中。遇到红码村民和年迈的老人,廖美娣就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箱爬山,上门去采集。

  用生命兑现的诺言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兄妹8人,她最小。

  父亲懂些中药知识,是乡邻眼里的“土郎中”,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会找他看病。廖美娣经常看父亲寻医问诊,日子长了,她对家人说:“给人看病挺好的,以后我要学医。”

  1987年,廖美娣参加中考,成绩出来后,她的选择余地挺大,可以上师范,可以读普通高中,但她选择了衢县卫校,成为护理班的第一届学生。

  除了父亲的影响,四哥廖义成分析说,妹妹选择从医,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希望能帮助家乡父老。

  2005年12月,岭头乡、洋口乡合并为岭洋乡,乡政府设在岭头。相较于岭头,洋口的地理位置更为偏僻,从城里到岭头开车要2小时,而去洋口,还要再开1小时的山路。

  山路十八弯、弯弯是险道。在廖义成的印象里,村民一旦突发疾病或遇车祸,送医是个大难题。在既没车又路难行的年代,只用抬着担架,翻山越岭,艰难地将病人送上船。廖义成不止一次听说有乡邻最后死在就医的路上。

  1987年9月1日清晨5点,天还蒙蒙亮,廖美娣跟着廖义成从位于岗头村上高输自然村的家里出发,前往学校报到。

  一路上,兄妹俩有说有笑。当年的大部分对话,廖义成已经记不清,但有段对话他印象很深。

  “哥,以后我回乌溪江上班。”

  “不打算留城里?”

  “城里好是好,但没家好。”

  那年,廖美娣14岁,瘦瘦小小,廖义成权当妹妹随便说说。

  3年后,当廖美娣告诉廖义成自己要回库区上班时,廖义成才意识到,像小孩子一样的妹妹长大了。

  这么多年,廖义成看着妹妹在岭洋成家、生子,也看着妹妹工作的卫生院医疗条件一天天变好。

  这样的变化,岭洋乡很多村民都看在眼里。

  廖美娣第一天到卫生院报到,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记忆深刻,留着清晰的印象:1.6米的个子,瘦瘦的,笑眯眯地听人说话。

  “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想不到她待了一辈子。”说到这里,李昌文大声地哭了起来。(衢报传媒集团记者 方俊 报道组 丰莉莎 刘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