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前世今生

2019-06-12 08:00:00 来源:曲周县人民政府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1973年改土治碱到今天,中国农大与曲周县县校合作已46周年,在这走过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县校合作已化水成血,相互交融。展望明天,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县围绕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正在全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农大曲周实验站的前世今生知多少?请往下看……

1. 为什么在曲周建实验站

    1973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国农大(原北京农大)成立了以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盐碱土改良研究组,毅然奔赴曲周这个黑龙港流域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由此诞生,曲周千年碱滩的历史从此改写。

2. 实验站是干什么的

    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初衷是治理盐碱地,换句话说就是以曲周及周边地区的盐碱地治理为试点,探索有效解决河北黑龙港地区盐碱地的旱涝灾害和盐渍危害的科学方法,为地处黄河、淮河、海河流域的黄淮海平原建设成为粮食主产区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3. 实验站成立之初都干了什么工作

    1973年成立之初,经过调研便制定了综合治理曲周县旱涝碱地的规划,主要采取“井沟结合、农林水并举”的方法,通过灌排渠系规划、井灌规划、林带道路配置、坑塘和沟渠蓄水、平地和深翻、施用绿肥有机肥和化肥、机械化施工等开展综合治理。在科学合理用水上,1眼淡水深机井和4至6眼咸水浅机井组成一个井组,从而达到合理开采深层淡水,并利用和改造浅层咸水的目的。  

1974年春天,河南疃的张庄试验田里的小麦长势旺盛,当年粮食即获得丰收。

1974年起,张庄年粮食产量不断攀升,55.9万斤、59.6万斤、57.4万斤、92.2万斤……1977年后亩产稳定在800斤以上。

1974至1979年期间,张庄共向国家交售粮食160万斤,平均每年26.6万斤

4. 实验站取得了哪些成绩与荣誉

    1979年6月,在河北省科技成果奖励大会上,曲周县试验区治碱案例入选一等奖。同年,经河北省申报,曲周县张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试验区科研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979年12月,曲周县张庄旱涝碱咸综合治理试验区科研组受到国家嘉奖。

    1982年5月中旬,由农业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经验交流会在邯郸举办,曲周县试验区是这次现场考察交流的重点地区。

    1985年5月,农业部在山东济南举办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的30多名外国友人与中国50多名专家一道,参观中国重点土壤改良试验区,开展科研交流。而筹备这次国际会议工作的总指挥,正是曲周实验站负责人石元春,参观交流的首站地却设在了曲周县。

    1993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堪与”两弹一星”相媲美。

    2009年5月,曲周县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在白寨乡揭牌,这一基地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和曲周县合作共建,自此,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2010年,曲周县提出了“科技领先,苦干两年,提前实现‘吨粮县’”的宏伟目标,正因为有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科研技术支撑,曲周县“吨粮县”增产目标顺利提前完成。

    46年来曲周实验站先后承担了80多项国际合作、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研发了20余项农业技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申请专利2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特别是2016年和2018年,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报在国际一流刊物《Nature》上。探索的科技小院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46年以来,从曲周实验站先后走出了两任校长(石元春、毛达如)、三位院士(石元春、辛德惠、张福锁),为中国农业大学培养了50多名教授、500多名研究生,为曲周县培养了5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骨干。

 5. 未来要干什么

    2018年4月26日至27日,中国•曲周“农业绿色发展”论坛在我县举行,活动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曲周县委、县政府主办。

    2018年10月21日,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正式启动。

按照绿色示范区建设规划,未来几年,曲周将依托中国农业大学支持力量,整建制引进院士团队落户曲周。近期以将曲周打造成国家级绿色发展样板示范县,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绿色发展,辐射全国为目标;远期将以华北为打造成绿色可持续发展全球示范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目标。

曲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农大等国内外高校及专家教授的关心支持下,挖掘新潜力,聚集新动能,为推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工作的不断延伸做出曲周贡献!

 6. 实验站历任站长

    首任站长:石元春教授,男,1931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汉族,中共党员,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从事中低产地区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的研究,曾获得国家和部委奖十余项,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第二任站长:辛德惠,男,1931年出生,辽宁省开原县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导师。1999年5月去世。部分骨灰永久安葬在曲周实验站。

    第三任站长:李维炯,男,1943年出生,安徽省含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

    第四人站长:肖荧南,男,1940年2月出生,浙江省海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    

    第五任站长:马永良,男,1958年出生,河北省武安市人,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

    第六人站长:郝晋珉,男,1960年出生,山西省太谷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

    第七任站长:潘志华,男,1969年出生,江苏省东台市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

    第八任站长:吴文良,男,1961年出生,山东省昌邑市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

  第九任站长:江荣风,男,1963年出生, 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导师。

7. 长眠曲周的辛德惠

    辛德惠院士是上世纪50年代留苏的“洋博士”,受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从1973年第一次趟着秋涝积水来到曲周,到1999年因病去世,辛德惠院士深深爱着这片土地,按照先生的遗愿,曲周人民把他的部分骨灰葬在曲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