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体育+”改革探索出实效

2020-12-04 08:00:00 来源:中国瑞昌网欢迎您!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瑞昌市深入贯彻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大力实施“体育+”改革,走出一条以“体育+”助推三产发展的新路径。瑞昌市2019年获评全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奖”;在2020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决赛中,首次参赛的瑞昌碧源队夺得联赛亚军,创造了江西职业羽毛球运动的新历史。


整体设计  着力优化体育格局

坚持从战略的高度建机制、育人才、优布局,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职业引领、全民参与”的体育发展格局。

系统性谋划。将体育事业发展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依托江西省体育运动“一县一品”战略部署,制定了以羽毛球项目为特色品牌,足球、乒乓球等项目全面发展的“体育+”发展战略,着力打造“运动之城、羽球之都”的城市品牌。

全方位驱动。高规格成立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统筹推进体育事业各项工作;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单独成立了正科级单位体育局;成立体育总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体育赛事举办。“三驾马车”既分工又协作,共同驱动体育事业发展。

多元化投入。市级层面成立体育运动发展基金,将体育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和投资计划,确保资金投入只增不减。积极探索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争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为体育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扩大供给  助力发展群众体育

聚焦体育场地、人才、组织建设等方面问题,扩大投入、增加供给,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解决“在哪里健身”问题。积极挖存量、增变量、提质量,着力解决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不足的问题。建成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县级体育公园,免费对外开放篮球、足球、网球等室外场馆,方便了群众健身锻炼;新建城区到赤湖18公里自行车道、赛湖堤9.8公里步道、武蛟42公里乡村马拉松跑道等精品体育赛道,为赛事举办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城郊废弃矿山、农村公共区域,改造提升了一批体育健身场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4平方米,超出省1.8平方米的目标数。

解决“谁组织健身”问题。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协会和组织,登记备案的单项体育协会16个,会员超万人。通过专业体育机构和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带动,形成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的浓厚体育氛围。

解决“谁带动健身”问题。努力破除机制、空间等方面障碍,柔性引进原中国国家青年队总教练孙成华、原比利时乒乓球国家队主教练田子超等行业领军人才,带动体育发展,与此同时,依托体育专业人才带动全民健身,现有各级各类裁判员317人,其中国家一级裁判员77人,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121人,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


创新思路  大力发展职业体育

坚持多管齐下,积极探索职业体育发展模式,形成品牌效应和溢出效应。

积极向内“引”,发展职业体育。把发展职业体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江西省唯一的羽毛球超级俱乐部、足球甲级俱乐部、女子乒乓球甲级俱乐部先后落户瑞昌,职业俱乐部之多、职业体育水平之高,在全省绝无仅有,在全国凤毛麟角。

努力向上“争”,办好品牌赛事。争取国家和省体育局以及中国羽协、中国足协的大力支持,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足球邀请赛、四国职业篮球邀请赛等国际A级赛事,中羽甲级联赛、中乙足球联赛等国家级赛事在瑞昌常态化举办。

主动向外“联”,争得企业支持。善于依靠企业力量来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与安徽和氏集团、河南碧源控股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合作共建的瑞昌国际羽毛球学院,获批成为“全国羽毛球后备人才基地”和“全国羽毛球运动水平登记评定机构”,是江西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单位,建成后将成为江西省羽毛球队转训基地。


链式发展  深入推动体教融合

把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改革的最大基数,改变了重考试分数轻体育锻炼的传统观念,推动职业教育与学校体育紧密融合、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创新开展“大手拉小手”。依托瑞昌国际羽毛球学院和江西瑞昌联盛国贸足球俱乐部,大力推进羽毛球和足球进校园活动,建设专业梯度队伍,开设特色班,提升校园体育发展水平。

始终坚持“上好一堂课”。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开设标准,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技能。在此基础上,每个学校还建立1支以上特色体育项目运动队,每周保证1节相关体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积极开展“阳光一小时”。利用课后时间开展“阳光一小时”活动,既解决小学生过早放学的“真空地带”问题,又增强身体素质,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推动校园体育全面提升。目前,6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学校,其中,七中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八中为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四中、六中、实小、三小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释放动能  全面带动体育消费

依托体育赛事举办和体育产业发展,城市业态日益丰富,消费全面升级。

“体育+服务”成色足。通过实施“体育+”改革,促进了体育与康养、教育、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职业咨询与培训等行业的整体提升。目前,瑞昌仅城区就有27家体育培训机构,学员近万人。

“体育+旅游”成果丰。连片打造秦山、赤湖、江家岭等旅游景点,依托瑞昌“五朵金花”(武蛟油菜花、洪一肇陈桃花、横立山梨花、南阳荷花、夏畈铜岭铜草花)传统节庆活动,规划一批旅游路线和户外体育精品基地。其中,国际乡村马拉松赛吸引国内外近5000名运动员参赛,武蛟油菜花节开幕当天的农特产品现场销售额近10万元,实现了效益和美誉的双丰收。

“体育+三产”成效好。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国际乡村马拉松赛等大赛期间,瑞昌各酒店床位供不应求,市内星级酒店入住率增长18%,运营车出租率增长100%以上。2019年,三产增长9.5%,占GDP比重较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深化改革  持续擦亮城市品牌

“体育+”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增强群众身体素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擦亮瑞昌城市品牌。

群众获得感增强。“体育+”改革解决了以往体育机制不活、体育场地不足、体育氛围不浓等问题,让人人重视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瑞昌经常锻炼人口比例高达34%,高于九江平均水平。 

行业影响力扩大。成功举办全国羽毛球单项锦标赛,是全国承办中羽协计划内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瑞昌已成为全国羽球界的“一匹黑马”,羽毛球运动在江西有影响力,在全国有知名度。在2020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瑞昌”二字在央视主持人的口中多次出现,引起外界广泛关注。

城市美誉度提升。通过一系列高规格体育赛事的举办,吸引一大批裁判员、运动员和观赛者走进瑞昌,给瑞昌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大大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前,瑞昌正朝着“运动之城、羽球之都”目标大步迈进。(来源:江西改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