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在抗灾前线的退伍“老兵”

2015-10-13 21:22:31 来源:河津新闻网 作者:河津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 河津风采记者  杨晶晶

    生活中,他是一名普通的企业员工,大灾大难面前,他却是一位身怀勇气、不折不扣的勇士。一次次参加抗震救灾,一次次用血汗为无数人打开生的大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兵的忠诚,用坚忍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谱写了抗震救灾的壮歌,他就是山西铝厂职工郭尚驹。
    今年39岁的郭尚驹是清涧街道任家庄村人。1994年入伍,从军3年,先后荣获“学雷锋标兵”“优秀士兵”等称号,荣立三等功一次。退役后,在山西铝厂生活服务中心检修车间工作。

“请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

    “家里暖气不热了,找他,街上路灯不亮了,找他,路上管道漏气漏水,找他。他就是我们社区服务的‘110’。”谈起郭尚驹,社区群众赞誉有加。
    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热心人。在国家有困难时,他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在前面。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举世震惊。当听到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他就铁了心,一定要去灾区做一名志愿者。2008年5月16日,当震后第一趟进川列车开通时,早已做好准备的郭尚驹,怀揣8000元钱和退伍证,背上当兵时用过的水壶,带着自费购买的3000元浓缩型“84消毒液”和方便面、压缩饼干,从运城踏上了进川列车。到达成都后,他立刻赶到四川省红十字会,主动请缨:“我是党员,我是老兵,请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随后,他受命担任抗震救灾老兵突击队队长,带领100多名老兵,冒着不断发生的余震,出色地完成了安全护送医疗人员、器械和药品,以及搜救被困人员、护送伤员、装卸押运救灾物资、进行地毯式灭菌等任务。
    在历时54天的抗震救灾行动中,他带领队员在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上押运物资,饿了就吃纸筒、嚼冰雪,丝毫不动救灾食品。在搜救中发生余震时,他推开队友,自己却被掉落的房梁砸伤。护送伤员被困途中,他徒手破窗,开辟了护送伤员的生命通道,手上却留下了永久的伤疤。54天里,他与队员们严格执行“不吃灾区一口粮,不喝灾区一口水,不给灾区添一点麻烦”的原则,深深感动了灾区人民,受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高度评价。据四川省红十字会统计,在灾区的近两个月时间里,郭尚驹带领的老兵突击队,先后转战阿坝、绵阳、德阳、广元等多个灾区,清理运送遇难者遗体5800具,卫生消杀防疫约400万平方米,搬运物资万余吨,运送帐篷15万顶。

“抗震救灾责无旁贷”

    2013年4月14日,当新闻媒体报道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后,郭尚驹的心里燃起了一团火:“我参加过汶川救灾,有经验,抗震救灾责无旁贷,我要为玉树做些事情。”
    说走就走,郭尚驹又一次带领老兵突击队,奔赴灾区,他将随身携带的1.2万元捐给了青海省红十字会,并加入了阳光公益医疗救援队。凭借汶川抗震救灾的丰富经验,在玉树地震救援中,他搬运救灾物资、维护交通秩序、挖掘受灾群众被埋财产、护送受伤群众转移等,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有一次,在青海省红十字会的统一安排下,他与几名志愿者踏上了押送救灾物资去玉树的征程。从西宁到玉树有800多公里的路程,期间必须翻越海拔5266米的巴颜喀拉山。对郭尚驹来说,这是他首次进入高海拔地区,能否顺利到达玉树,必须经得住巴颜喀拉山的“考验”。那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路上,心慌、耳鸣,高原反应悄悄袭来,而这个时候,车辆又突然爆胎。为了抢抓时间,他顾不得高原反应,与司机一同抢换轮胎。换完轮胎后,他才发觉有丝丝鲜血从鼻孔流出。为了不给同伴增加压力,郭尚驹悄悄擦去鼻血,坚持继续前行。
    志愿者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在救援期间,由于高原缺氧加之营养不良,他的手指甲盖严重凹陷,在救灾现场几次晕厥。在帮助当地老乡搭帐篷时,遭遇狂风沙尘暴,固定帐篷的铁钉连根拔起,打到郭尚驹的脸上,导致其眼角严重受伤,鲜血直流,但他只是进行简单包扎后,继续坚持在救灾第一线。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动力”

    如果说,在抗震救灾的情况下,郭尚驹挺身而出是一种勇气的话,那么日常工作中,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就是一种高尚的情怀了。
    2006年11月4日,郭尚驹路遇第十二冶金建设公司子弟学校平房着火,他二话不说,义无反顾冲进火海,冒着熊熊烈焰,果断断掉屋内电源,拎出发烫的煤气罐,抢救出屋内电视机和其它财物,防止了火灾事态进一步扩大,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抢救后,他又默默地离去,经过户主多方打听,才得知是他。并将一面写有“水火无情人有情,共产党员风格高”的锦旗送到了郭尚驹的单位,表示感谢。
    在部队里,郭尚驹是一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战士。在灾难面前,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每当说起家里人,他内心充满愧疚。在郭尚驹两次参与抗震救灾的日子里,他的家人都给予强大的支持与理解。在奔赴四川的日子里,为了不让他分心,妻子郭红梅悄悄一人前往西安治病,母亲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重任,父亲每天关心救灾进展,默默为他祈祷平安。
    “在抗震救灾期间,每当感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家人,是他们让我有了更大的动力,继续坚持下去。”郭尚驹满怀感激地说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