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历史文化名村——辛留村

2019-04-03 08:00:00 来源:山阴县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辛留村位于山阴县城东北部,为北周庄镇下辖村。东南与大虫堡、安岸庄等村相邻,西北过208国道和北同蒲铁路与北周庄、李家窑等村相望。

  

   辛留村始建于元代,明隶应州,属山阴县“五里二坊”中的涌泉里,清时曾称名新留村,现在仍名辛留村。历史上的辛留村,黄花梁耸其北,燕家山峙其西,佛宿山遥其南,木瓜河流其东。是“关南大道”和“走西口”的必经之地,当为古今交通要塞。历经朝代更迭,至今人丁兴旺,是适合居住的风水宝地。

  

   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考“辛家坟”等历史地名可知,最初的辛留村确有辛姓人氏在此居住,因姓立村。后因战事纷杂等种种原因,辛氏一族迁往他处。现以宗、高两大姓氏为该村主要居民,辅以王、张、杨、姚等姓氏。辛留村历史遗存较多,人文景观丰富。源于水上村的木瓜河,使该村在嘉靖三十八年“平地涌泉产鱼”。明清两代西口古道途经其间,驼铃和鸣,商贾云集,市井喧嚣,古道边的泉水,清澈见物,吸引着四方宾朋;清代官道纵贯南北,堡铺相连,环绕四周,处警便捷,管道边的座座烽堠,气势雄宏,呵护着全村老幼。境东北黄花冈蜿蜒,五龙寺俯瞰全境;境西北洪涛山雄踞,燕家洞霞光缭绕。镇治北周庄古堡参天,宪武墓肃穆庄严。境内进士第彰显文脉,官修坟规制恢弘,辛留村秧歌,红遍乡村。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宝贵遗产,迄今保存完整。

  

   《明宗公墓石铭盖》和《明宗公墓石铭》 

  

   《明宗公墓石铭盖》青石质,长方形,高46厘米、宽50厘米、厚9厘米。四边浅刻卷草纹饰。竖阴刻篆字:“明宗公墓石铭”六个字。

  

   《明宗公墓石铭》又称《宗周墓志》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出土于辛留村,碑文字略有磨损,现存于山阴县文物管理所。青石质,正方形,高55厘米,宽55厘米,厚15厘米,四边浅刻卷草纹。右竖刻楷书“明宗公墓石铭”,尾竖刻楷书“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日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石工韩铎□”。历山赵继本撰文并书。铭文竖刻楷书32行,行21字,共672字。铭文记述宗尚文生平事迹。

  

  

  明宗公墓石铭盖

  

  

  明宗公墓石铭盖拓片

  

  

  明宗公墓石铭拓片

  

  

  

  

   明宗公墓内出土的瓷器

  

   【碑文】

  

   明宗公墓石銘

  

   賜進士第廣東道監察禦史歴山趙繼本撰篆盖書丹/初巡中土代州時歴事監生宗民牧相與八越月殊過/之既嘉靖甲辰□同事古芮尚登雲状云宗周尚文別/號耕庵山西山陰人父振學擅一時蚤卒公僅年十二/敏慧端毅軒昂自立伯父春憫公孤苦令為大同府掾/太守閭公紀公喜公雅職精于律数正德間課中正八/後任陝西行都司甘州右衛知事兼督甘肅寺處倉塲/兼管屯田水利忽米兒儒黑麻反獄仍命署斷事印未/幾哈密部落入寇大肆殘殺巡撫東魯陳公命公晝夜/巡閘及南門大戦紀録功過咸迪有功鎮守董公兵備/姚公分巡馬公管糧周公交荐曰有為曰老成曰操守/愈甚曰公勤賢能曰才宏老練處事得宜六年考績詔/公勉留又先年兵變刼囚搶庫公招撫收積平定有功/惟考滿抵家見二子懋學望成居二年蒙准致仕教子/耕讀足跡不入公門閭里推重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廿/八日終乃已焉矣公生成化辛卯四月十八日子時子/四長民表業農次民牧次民仰俱業儒次民□縣掾女/一適百戶叚江孫男十四女六曾孫男二女三後且未/志合塟母氏郭於新塋為銘垂久 銘曰 黃花為襟/桑乾为带水秀山明天覆地载父兮母兮永依无害/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石工韩鐸镌

  

   【释文】

  

   赐进士第广东道监察御史歴山赵继本撰篆盖书丹

  

   初巡中土代州,时历事监生宗民牧,相与八越月,殊过之。既嘉靖甲辰□同事古芮尚登云状云:宗周,尚文,别号耕庵,山西山阴人。父振,学擅一时,蚤卒,公仅年十二,敏慧端毅,轩昂自立。伯父春,悯公孤苦,令为大同府掾。太守闾公、纪公喜公雅职,精于律数。正德间课中正八,后任陕西行都司甘州右卫知事,兼督甘肃等处仓塲,兼管屯田水利。忽米儿儒黑麻反狱,仍命署断事印。未几,哈密部落入寇,大肆残杀,巡抚东鲁陈公命公昼夜巡闸,及南门大战,纪録功过,咸迪有功。镇守董公、兵备姚公、分巡马公、管粮周公交荐,曰有为、曰老成、曰操守愈甚、曰公勤贤能、曰才宏老练,处事得宜,六年考绩,诏公勉留。又先年兵变,刼囚抢库,公招抚收积,平定有功。惟考满抵家,见二子懋学望成,居二年,蒙准致仕。教子耕读,足迹不入公门,闾里推重。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廿八日终乃已焉矣。公生成化辛卯四月十八日子时,子四:长民表,业农,次民牧,次民仰,俱业儒,次民□,县掾;女一,适百户叚江;孙男十四,女六;曾孙,男二,女三,后且未志。合葬母氏郭于新茔,为铭垂久。

  

   铭曰:黄花为襟,桑干为带,水秀山明,天覆地载,父兮母兮,永依无害。

  

   大明嘉靖甲辰冬十一月吉

  

   孝子宗民表等泣血立石 石工韩铎镌

  

   宗文乔旧宅 

  

   清道光癸卯科贡士宗文乔旧宅,距今已有174年的历史,现虽破旧不堪,但一直保存到如今,其原址仍由其子孙后代建屋居住。

  

  

 

 

  

   清道光癸卯科贡士宗文乔“岁进士”木刻匾额:左书“大清同治元年岁次壬戌季春上浣公立”;右书“恭维道光癸卯科贡士候选儒学训导宗老夫子文乔”

  

  

   宗周典墓碑 

  

   该石碑高1.5米,石材质。碑身雕刻吉祥花纹,精美古朴,有底座。系宗周典与其夫人郭氏的墓碑。上书“皇清例赠修职郎乡饮耆宾宗府君周典、孺人郭氏合葬之墓”等文字。该碑由墓主人子:宗盛业、宗复业、宗永业,孙:宗履义、宗履仁清光绪三十三年奉祀刊立。

  

  

  

  

  

   历史名人 

  

   历史上较出名的人物有明代陕西行都司甘州右卫知事、兼督甘肃等处仓塲、兼管屯田水利的宗尚文,明朝贡士永寿县县丞宗民牧,明朝贡士宗民仰,以及清朝道光年间“岁进士”宗文乔,清朝光绪年间例赠修职郎宗周典,民国“辛留村秧歌”的创始人宗和业及其传人,还有抗战时期抗日英雄高廷典等。

  

   明山阴知县刘以守编纂的《山阴县志》所记载得曾任文寿县县丞的宗民牧、贡士宗民仰系辛留村宗周(尚文)的次子与三子,这在《明宗公墓石铭》中得到证实。

  

   明《山阴县志》、清《云中郡志》、《大同府志》等方志同载:宗民牧,于书无所不窥,而性獧介寡谐,即医卜、天文、地理之书无不通晓,尤能诗,备诸家之体,时当选贡收卷第一,次名齿且长譲之人服其谊,后七年竟以待年,得官丞永寿县,会与令不合,曰:“不谓仕,不得行其志。如此,何难一去哉?”归,则以百亩治生,而为诗益进。

  

   现代名人 

  

   辛留村秧歌是辛留村村民宗和业1949年创建的,是一种以说、唱、舞、乐器为主要依托和承载的艺术形式,第一代徒弟中杰出代表有北周庄村白俊英(白灵雀儿、白拐子),后考入朔县秧歌剧团,并将辛留村秧歌发展成为现在的朔县秧歌。第三代徒弟中至今健在的有辛留村的姚吉、宗朝和、高美英、宗显亲、宗令章、宗朝平等人。

  

   高廷典,男,山阴县辛留村人,1928年出生,2016年7月去世,辛留村唯一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人员,初始参加华北游击队进行抗日活动,1945年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牛头寨战役、太原解放战、兰州解放战。1949年进京参加国庆阅兵仪式,1950年退伍复原,在辛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重建家园。他的一生为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辛留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年获得“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并多次受到朔州市、山阴县领导的慰问。

  

   民俗文化 

  

   辛留村传统活动较多。每年的正月初八、十五,村里都要悬挂彩吊,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村民自发组织秧歌、舞龙、闹八仙、闹元宵等表演助兴。其它民俗文化:辛留村面食工艺惟妙惟肖,为我村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厚一笔。

  

   姓氏族谱 

  

   族谱的修订和完善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辛留村各姓氏之间秉承着唇齿相依、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传统,共同生产生活了近千年,为建设其美好家园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辛留村人也必将继续先人之功,承启后世之志。高、张、王、杨、姚等姓氏,由于年代久远,后辈又缺乏整理,所有姓氏原有的家谱遭到毁坏和遗弃,未作整理。宗姓家族经宗启章等人整理,已上溯十八代。(部分文字、图片由梁健提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