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涛:弘扬传统文化 画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独特

2018-10-27 16:41:3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马涛,深州市书画名家。熟悉他的人都说,这是一位淡然、洒脱又极具个性和实力的艺术大家。马涛却谦逊地说,自己称不上“家”,书画只是个人兴趣,只不过研习久了,悟到了其中一些技巧。

  漫漫几十年,岁月的沉淀赋予了马涛的书画作品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读他的书画,既可游走于千变万化的水墨幻境中,又可从字字珠玑的题画诗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从中感触到些许人生的深沉与厚重。

  将兴趣升华为人生追求

  出生在桃乡热土的马涛,自幼便钟爱绘画。1975年,他跟随文化馆老师学习,3年后成了乡里一名“不太一样的电影放映员”,因为他会自己手绘电影海报,让电影人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并乐此不疲。

  从1980年开始,马涛陆续在《衡水日报》等媒体上发表书画作品。后来,乡文化站干部遴选组织转干考试,他取得业务分第一名的好成绩。1983年,马涛被调到乡文化站当站长,后来又升任乡镇、局机关领导,但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对于最初的艺术情怀,他始终未曾忘却。

  “真正的艺术应该给人以希望和光明,让人全身心感受世界,把人们从日常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找寻更高的愿望和目标。”对于马涛来说,绘画是他的自由王国。他说,只有沉浸在书画世界时,他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2002年,他历时一个月创作的毛泽东在北戴河的画作,在绘画比赛中获一等奖,并得到许多行家夸赞:“完全不逊色于职业画家!”这燃起了他对绘画的更多热情。每个周二、周五的晚上,他都会自备笔墨纸砚,组织书画沙龙,与三五好友交流艺术心得。

  退休后,马涛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书画这个“个人兴趣”上,2012年又专门到北京画院进修,这家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画院,让马涛受益匪浅。

  多年来,凭着不懈钻研,马涛在书画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学习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经过咀嚼消化,深得中国画的传统精髓。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又从审美形式、画的色彩、表现物象中汲取营养,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画风,并得到众多大家的认可。

  气韵不凡勾勒大千世界

  山水、花鸟、人物……马涛的画作题材广泛,笔墨画路和语言风格清新独特。他不尚无的放矢,不喜无病呻吟,从不以“阳春白雪”自居,也不将自己的作品与高深莫测画等号,而是努力追求作品的高逸和凝重。他的感情既深沉又淡然,他的书画既简洁又繁复,他以自己的睿智和慧眼,自由自在驰骋在水墨世界。

  观马涛的画作,就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现代感和生命力的美术天地。他把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审美经验融入到构图中,多种元素相互补充,奔放中透着柔和,奇雄中有开合,浑然中有纵横,心灵上的亲和力与视觉上的冲击力完美整合,画面奇妙又和谐。

  都说书画同源,对于自己绘画的长足进步,马涛认为得益于书法的功底。他的字也别具一格,草书、隶书、燕书、大篆、小篆,二王体、瘦金体,甚至甲骨文……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有人说,看马涛的字,就如同欣赏一幅水墨作品,粗细、浓淡、宽窄、齐正、松紧都结合得恰到好处。

  看书、听音乐、摄影,这些和艺术相关的门类,马涛都有所涉足,这也让他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马涛与其他传统书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将过硬的笔墨功夫与表现方式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人不仅从画面中体悟到笔墨文化之美,而且能与画面意境产生一种交流,似乎可以听到笔与线、墨与面的交响。

  马涛说:“笔墨是画家追求和修炼的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意境是书法的灵魂,有了意境,作品才能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如果不重视书法艺术的修炼,要想书写出高质量的书法,显然不太现实。而画画一开始就必须弄明白三个问题:‘为什么画’‘画什么’‘怎么画’。别人总问我画画时想什么,其实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想,脑子是空的,如果杂念太多,肯定不会出好作品。”

  水墨丹青间感悟人生哲理

  “要想画好画,先要做好人!”这是马涛的创作宗旨,也是他的人生哲学。

  仔细欣赏马涛的书画作品会发现,他表达的已不仅是动物、山水等的物体本身,其自物象中抽离出来的笔墨,已含有难以言说的形而上的味道,这味道又有画家独特的神韵和情致,是画家本人的情趣神韵和思想意境。心有所系,情有所寄,力有所施,智有所用。在他蕴含诗意的绘画中,那些高山、流水、翠竹、鲜花,既是物,又是神。就连画面上的虚空留白,也同其笔墨一样富于表现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