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生活“万年”长 ——万年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12-26 08:00:00 来源: 万年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青云镇姚源村村貌
  汪家乡坑边村
  白莲种植喜获丰收
  ↑结对帮扶
  ←扶贫车间圆了就业梦
  苏桥油茶产业扶贫基地

  本报记者 蔡晓军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

  伴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嘹亮号角,万年县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积极作为、精准施策,积极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如今,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齐排列;一片片特色蔬菜大棚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万年县16个“十三五”贫困村实现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23户20741人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8%下降至0。

  尽锐出战,凝聚脱贫强大合力

  最近,万年县裴梅镇裴家村发生感人一幕,一份有百余位群众和贫困户签名画押的请示被送到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强烈要求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程志勇留下来。原来村民听说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之后程志勇要回原单位,因此自发签名挽留程志勇。

  “谁心里装着我们,谁真心帮助我们,老百姓心里都跟明镜一样,很清楚,希望程书记留下来,不要走。”裴家村贫困户洪金根说道。

  2018年6月,程志勇被选派到裴家村当第一书记。上任后,程志勇便一头扎进村里,摸情况,理思路,决定从发展扶贫产业着手干一番事。经过前期充分调研考察准备,2019年5月,他发动50户贫困户抱团成立了裴叶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开垦荒山荒地120多亩,建起了裴家村扶贫果园基地,种植马家柚,并且林下套种西瓜、红薯、蔬菜等作物。贫困户在基地做事有工资还有分红,今年西瓜和红薯就有了收益,实现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马家柚见效周期长、效益好,套种的西瓜、红薯等作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这样的长短产业结合,能更有效激发贫困户脱贫创业热情,为村民长期稳定增收提供强力支撑。”程志勇聊起当地扶贫产业,思路清晰。

  驻村期间,程志勇一心扑在扶贫事业上,田间地头常见他的身影,百姓家中常听到他的暖人话语。如今,当地扶贫产业做起来了,村民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了,村容村貌为之一变。裴家村村干部邹明发由衷说道:“程书记有责任心、有担当,把贫困群众当亲人,群众有所求,他不仅亲力亲为,而且尽力而为。大家认可他,真心希望他留下来,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程志勇对此表示:“作为第一书记,我只是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到时是去是留,听组织安排。”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万年县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党政主要领导坚决扛起第一责任,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各级干部层层签订责任书;成立12个脱贫攻坚工作团和“十大扶贫工程”指挥部,强化乡镇属地管理职责,明确“管行业就要管扶贫”的要求;制定出台《万年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有序高效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尽锐出战,把最精干的力量用到一线,先后选派290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3799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双覆盖,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全面压实县、乡、村、行业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结对帮扶干部、县委脱贫攻坚督导组等7个层面责任,形成了人人肩上有责、心里有数、手中有策的责任体系,汇聚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因地制宜,构建“四光三色”产业

  走进汪家乡坑边村,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一派江南风韵。村道沥青硬化、宽敞整洁,房前屋后菜园、果园瓜果飘香、长势喜人,游客漫步村中,尽情享受乡村田园风光。

  坑边村原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为脱贫摘帽,当地结合实际,立足产业脱贫,积极探索推进以菌菇、白莲、苗木、药材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确保贫困户短期能脱贫,长期可致富。目前菌菇产业已初具规模,示范基地面积达到20余亩,年产菌棒60多万袋,带动全乡380户贫困户受益;发动返乡务工青年、社会能人在家创业,种植白莲200余亩,苗木120亩,药材300余亩等,带动当地贫困户和村民致富增收。截至目前,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共整合流转农田、林地面积2000余亩,村内各产业实现产值超过1000万元,收益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从中获益23万元,村民及贫困户劳务增收达100余万元。

  “坑边村还充分利用其地处206和353国道交汇处、德昌高速万年北出口的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县城及南昌、景德镇、鹰潭、上饶等周边市民前来休闲观光。”驻村第一书记马诚介绍,坑边村先后争取国道线提升、高速挂线提升、秀美乡村建设、村庄整治等改造提升项目资金,实现坑边村的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同时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治理、清河清库、畜禽污染整治等工作,彻底改变了村里的脏乱差情况。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秀美乡村。

  村里美了,游客多了,村民李师根看到了商机,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店里主打农家菜,生意不错,国庆中秋期间天天爆满。”李师根告诉记者,在他的带动下,村里陆续开了3家农家乐,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增收了。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万年县始终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县情,从地域特色、市场行情、种植技术、销售管理、群众参与角度出发,逐步构建以贡米、油茶、雷竹、马家柚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光伏扶贫为基础,“自主发展、抱团发展、集体领办”等三种帮扶模式为纽带,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四光三色”产业扶贫体系。2016年以来,万年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5亿元,扶持、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151个,形成了以贡米、油茶、雷竹、马家柚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基地,其中雷竹基地1.2万亩、贡米基地6500亩、油茶基地5000亩、马家柚基地1000亩,累计流转贫困户农用地7000多亩,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4300多人,带动71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成功引导218户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殖产业。

  多措并举,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包边、翻包、做口袋……近段时间,万年县龙驰箱包扶贫车间内,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扶贫车间创办人——万年县上坊乡奎田村村民徐贡华,初中毕业后就在广东箱包厂打工。2013年,徐贡华妻子患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他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家人。由于没了收入来源,他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徐贡华在箱包厂工作10多年,对箱包生产销售的整套流程非常熟悉。赋闲在家的徐贡华有心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2017年,万年县人社局帮扶干部得知徐贡华的情况后,上户向其宣讲就业扶贫和就业创业政策,进行创业培训,并帮他申请了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助他创办了龙驰贸易箱包厂。

  开办初期,万年县就业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工厂了解经营状况,帮助解决资金、用工等困难,对接产品销路,引导创建“扶贫车间”。箱包厂逐渐驶入发展快车道。如今,龙驰箱包厂年产箱包50万个,远销德国、巴西等国外市场,年产值达1000万元,徐贡华实现了从贫困户到致富能人的华丽转身。

  在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同时,徐贡华始终没有忘记其他贫困户老乡,他的扶贫车间始终优先录用贫困户、低保户。截至目前,共吸纳农民工60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

  徐贡华表示:“作为一个曾经的贫困户,更能体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急迫心情。以前是别人帮我,现在我有能力了,就要帮别人。只要大家互帮互助,就能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徐贡华的带动下,奎田村贫困户都没有“等着干部送小康”的“等靠要”思想,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学技术、进工厂、到扶贫基地务工等,铆足了脱贫致富的劲头。

  万年县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开展“一十百千”感恩行动,注重提升贫困户的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即一笔资金正向激励,由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村里根据全村贫困户当年自主增收情况,通过民主评议划分等次,发放奖励资金,以此倡导多劳多得、多劳多奖的帮扶模式;“十”即十个平台合力帮扶,发挥各类带贫益贫主体的示范作用,扶持产业、就业、助学及村民自助等十大社会团体、专业队伍及公益组织,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百”即百名典型分类引领,在贫困户中评选100名脱贫示范户、创业标兵、孝善之家、星级文明户等4个类型先进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勤俭奋进、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信守义的目标导向。“千”即千条故事广泛宣传,通过县、乡媒体及广大一线扶贫干部,挖掘宣传贫困群众中出彩的奋进故事,坚定自主脱贫的信心。

  此外,万年县还根据群众意愿大力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搭建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两个服务平台,先后在各村组创设扶贫车间16个,依托流动党支部建立“埠外就业服务站”13个,吸纳1535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123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公益岗位,3358名贫困群众外出稳定就业。

  奋斗没有休止符,追梦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万年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迈开大步奋力冲刺小康。

  本版图片由万年县扶贫办提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