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匠心 ——亲朋工友眼中的徐立平

2018-02-02 09:02:52 来源:胡兰党建网 作者:胡兰党建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在徐立平(右一)的带领下,班组先后实现了数十种导弹发动机的数控整形技术应用。

记者 赵晨摄

 

  在采访徐立平先进事迹的过程中,他的工友、亲人、徒弟提起他,无不有着太多的感慨与激情。一个个的故事感动人心,一句句的赞誉发自肺腑。 
    


成果丰硕的“蓝领发明家” 

——讲述者:徐立平同事张春云 
    


  徐立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工作中的钻研劲头。 
    


  一次,又一个重点型号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周期要求紧,任务量大。组员们加班加点,仍然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整形工序一度成为全厂乃至全院严重的生产瓶颈。看着大家疲惫的样子,作为班组长的徐立平既心疼又着急。怎么办?还能怎么改进?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子里盘旋。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看着快速转动的削皮机把手,他突然有了“灵感”,好像看到了苦苦找寻的答案,立刻兴奋地找来笔和纸涂涂画画起来。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个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切削、称量、废药处理,一气呵成,整形工作的效率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工作人员的操作可靠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都得到了有效保证。这个刀具就是后来被工厂命名的“立平刀”。 
    


  现在,徐立平已经从“帅小伙”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还在不停地搞创新和发明。 
   


 执拗而认真的师傅 

——讲述者:徐立平徒弟韩朔 
    


  我刚开始给徐立平当徒弟,觉得师傅就是个普通人,干着普普通通的事,还有些执拗、偏执、倔强,我甚至认为他情商很低,干事死板。 
    


  在给徐立平当徒弟时,他每天都要让我练到胳膊酸疼得抬不起来才结束,也从来不表扬我,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行,重来!” 
    


  一次,我进行样块取样,那是我们组最平常的一项工作,师傅交代我要注意看技术尺寸要求。我看到图纸上对于尺寸的要求没有上限,宁大勿小,只是做实验用,就觉得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地干完了。当我正得意时,师傅却黑着脸走过来,劈头盖脸地训斥:“你干的是啥活?”我嘟囔着辩解:“尺寸都合适啊。”他更加严厉地批评我:“你以后再这样干活,就别把我叫师傅。你想过后面工序的困难吗?你的取样不规整,会给切片实验增加额外的工作量,造成安全隐患。” 
    


  当时我想不通,咱干好自己的活就行了,咋还要为下道工序着想?师傅实在是太犟了。 
    


  师傅看穿了我的心思,那天工作完后和我谈了很久。他说:“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上道工序的质量决定了下道工序的节点,每一个环节都事关成败。”他给我讲了航天前辈们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故事,讲“挑战者”号爆炸、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也许就是因为一个密封圈的失效或一枚螺钉的漏装,让我明白航天人的工作必须细上加细、严上加严、慎之又慎。
    


  现在,我也带徒弟了,我也像师傅对我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徒弟,像师傅一样手把手地教他们技能。我带的徒弟在改进创新上也有了收获,还获得了省级和集团公司的奖励。 
    


“不管不顾”的丈夫 

——讲述者:徐立平妻子梁远珍 
    


  我和徐立平都出生在航天家庭,都受父辈影响成了航天人。 
    


  徐立平经常加班加点,任务不太多的时候,也着魔一样琢磨怎样提升技能、改进工具,成了一些人眼里的“怪人”。每天下班回家,只要看到他有点发呆,我就知道肯定是车间有活没弄明白,回家继续琢磨。 
    


  我刚生完孩子,他们班组就承担了国家某重点型号的药柱包覆工作,所需片材需要用台钳压出痕迹,再用剪刀裁剪,费心费力费工时。任务开始后,他每次回家都到深夜了。有一天,他和我商量:“能不能在家腾出一块地方,我想搞点东西,这活干得太费劲了!”第二天,我们家的饭桌就变成了工作台,摆满了各种零部件和图版,吃饭只能在小茶几上凑合。徐立平下班一回家,就趴在台面上写写画画,一直到深夜。两个星期后,他设计的“压片刀”图纸正式出稿,照此加工出的刀具省时省力,工作效率提升了好多倍。 
    


  由于徐立平忙于工作,很少照看孩子,孩子对他意见很大。孩子上高三后的一天,对我“诉苦”了两个多小时,说爸爸对他“不管不顾”,没有个当爸的样子。我听后心里五味杂陈,想解释,却又不知该怎样说。 
    


  2012年,院里表彰50年来最具影响力和感动四院的10个英模群体和个人,当孩子看到纪实短片中,徐立平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在极度危险的固体燃料上小心翼翼操作,看到他发明的刀具如阅兵阵列般整齐排列,孩子终于理解了父亲。那一晚,父子俩促膝长谈直到深夜,消除了隔阂。 
    


坚守在艰苦岗位的“士兵” 

——讲述者:航天四院新闻宣传中心记者刘源 
    


  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对徐师傅和他的工作很好奇,想要知道“钻进装填有几十吨火炸药的发动机燃烧室里去挖药”需要怎样的勇气与胆量。当单位把跟踪采访徐师傅的任务交给我后,我逐渐了解了他,读懂了和他一样的航天人。 
    


  徐师傅工作的车间外面是一道道高高筑起的防爆墙,进入时不能穿带铁跟铁钉的鞋,不能带任何可能产生火星的东西,手机要存放在指定位置,要穿上特制的防护服,带上厚厚的口罩。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刺鼻味道,让人待一段时间就得到外面去透透气。 
    


  因为要防静电,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徐师傅工作时要始终穿着特制的长袖工作服,夏天会闷得不停出汗,冬天又冻得直打哆嗦。 
    


  在徐师傅的家里,我看到很多运动器材。长时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不仅让他常感到腰酸背痛,也使得他走路时身体变得向一侧倾斜。准备这些东西,就是为了回到家里练一练,缓解身体疲劳,矫正身体曲度。 
    


  徐师傅有过转岗的机会,到办公室做行政管理工作。就在那时,恰好国家某重点型号产品的一批生产任务下来,徐师傅毫不犹豫地留在了原岗位。等那批任务完成,已经是两年以后了。徐师傅说,他其实从来没有想过离开整形岗位,只有在那儿,他才觉得踏实和有价值。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