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宁陈氏 文化世家】陈寅恪轶事(七)

2020-11-16 08:00:00 来源:修水县委县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陈寅恪

(1890.7.3--1969.10.7)

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中国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学医不从医

陈寅恪对医学也很有研究,还经常读外文版医书。在法国留学时,当时英法等国上层社会人士有一种风气,凡出身书香门第之子女,必须具备法学和医学方面的修养,方不失体面。所以陈寅恪学医是为便于与外国上层学者交往,有利学术研究。他对医药也很熟悉。上药房买药,他问到许多药名,一位医生惊奇地说:“陈教授知道的药比我知道的还多!”

惊人的记忆力

凡接触过陈寅恪的人,无论学生、同事以至有关领导,都钦佩他惊人的记忆力。其实在孩提时,他的记忆力即与众不同。平时大人说说笑笑,小孩打打闹闹,而他经常是静坐沉思。他幼年在湖南祖父会客交谈,他则在一旁静听,客走后,别人往往记不得说过什么,而他却能照述无遗,常得大人夸奖。“留心处处皆学问”,与其说是他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不如说是超乎常人的“用心”。他从小爱看书,许多经典皆能背诵。从日后他双目失明的备课、著文、著书来看, 常参阅数十种数百种书籍资料,几达胸藏万卷之境界,此言似并不虚安。

敢破“洋书”

陈封雄说:他在中学时读的世界史,是根据美国教科书编的,一般应该是准确可靠的。但有一次寅叔翻到这本书,看见一张图片上注明是“刻有巴比伦文的出土碑碣”,便立刻指出:“这不是巴比伦文,是突厥文,写书的人用错了图片”。我当时很惊讶,感到寅叔真是学识渊博。

爱书如命

“七七"事变,北京西苑兵营被日军轰炸,陈寅恪赶紧从清华回家,说其它东西都可牺牲,但要保住书籍和著作手稿。他要封雄等立即去雇车抢救。由于一时忙乱,《大藏经》及其他一些贵重书籍还是不及捎上,他为此久久不安。1938年,他从香港取道越南赴昆明,特地买了一只高级皮箱装重要书籍和手稿,不料被小偷误作金银珠宝而被窃,为此他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封雄还回忆说:“寅叔爱书成癖,为买书宁可节衣缩食,一掷千金而不惜。每年春节,他必须逛游北京琉璃厂书摊,曾带我去过两次。他一到书摊便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我当时才十一岁,跟着他转,觉得无趣,且又苦又累,以后就不想再跟他去玩了”。

关联导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