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为笔,以火为墨

2017-07-17 10:14:00 来源:萧山区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萧山政府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以铁为笔,以火为墨

  我区有一位民间艺人王永祥,他的拿手绝活是用烫得发红的电烙铁,在普通的白纸上作画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火与纸碰撞的结果是灰飞烟灭。不过,我区有一位民间艺人王永祥,他的拿手绝活却是用烫得发红的电烙铁,在普通的白纸上作画。

  电烙铁自由游走,手起“铁”落,转眼间,白纸上已满是奇妙景象:山水虫鱼、天际云霞、林间氤氲、仙翁银髯、仕女青丝……

  一名车床工的艺术梦想

  烙画,初谓“烙花”,后称烫画,就是利用电烙铁的热度,用绘画技巧,将木板面烫糊而呈现出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烙画亦称“火针刺绣”,据考证,2000年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指定烙画为朝廷贡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烙画的记载。随后,其风靡于东汉,几经兴衰,至清代时得到重新发掘,形成以河南烙画为主流的民间烙画群,江浙一带亦有发展。

  王永祥,杭发集团一名普通的车床工。从小喜欢画画的他,却未能有机会接受专业的美术训练,创作精美的艺术作品于是成了埋藏在他心底的一个梦想。

  王永祥与烙画的缘分源于一次偶遇。“1996年,我去天津开会。在逛街的时候,看到一家大商场正在举行端午节民风民俗作品展,其中就有烙画。我当时看着画师用烙铁在三夹板上作画,用深深浅浅的褐色来表现世界,我觉得真是太神奇了。电烙铁,我太熟悉了,但没想到能作画。人物的发丝、皱纹及面部的任何一种表情,电烙铁都能画得栩栩如生。”

  回家后,王永祥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也用电烙铁来作画!没有任何老师帮忙,他自己琢磨起了这完全陌生的烙画。他小心地拿起那把平时工作用的电烙铁——那种如笔一般用来焊小零件的电烙铁,用仅有的一点绘画基础,开始“画”了起来。“画出来的东西真是四不像”,王永祥笑着说起自己的第一幅作品。

  不知道用废了多少块三夹板,用坏了多少支电烙铁,烙画,终于在王永祥的手中慢慢成形,慢慢像样起来了。

  纸本烙,挑战烙画“极限”

  在2000年左右,王永祥已经基本掌握了在三夹板上的烙画。不过,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开始大胆尝试新的领域。一开始是把三夹板换成了牛皮纸,后来又换成了普通的白纸。

  电烙铁的温度有几千度,而纸只要见火就燃。一开始,王永祥很容易烫破纸张,线条粗细、色泽浓淡更别说自如控制了。于是,在精确计算电烙铁与纸的接触面积和角度后,王永祥对专业的电烙铁头进行了改造。

  渲染、积墨、素描,每一种效果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失败。为了画出大片的渲染效果,王永祥用圆规先大致描画出范围,再“一笔一笔”平铺开去。为了衔接得自然,他要求自己一气呵成,一握就是七八个小时,直到手都磨出了血泡,直到手和胳膊几乎失去知觉,王永祥才恋恋不舍地停下来。

  王永祥说:“烙画要注意三个‘度’,包括温度、力度和速度,掌握好这三个‘度’即可烙出各种不同效果的线条和块面。”

  渐渐地,纸不破了,电烙铁走出的线条也越来越细了,最后,发丝也能走得游刃有余了。

  将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临摹为烙画是王永祥的得意之作。长4.2米、宽0.42米的巨作,花了他三个月的时间,其中八十八位神仙裙裾飘逸,神态祥和,笔触细腻而传神。

  艺术探索无止境

  王永祥目前依然是杭发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烙画只是他业余的爱好。但就是这一爱好让他乐在其中,推动着他不停地在艺术的道路上求索。

  他说,以前他作的烙画都是“纯烙”,光用电烙铁来表现线条、色差以及立体感等等,现在他希望在色彩上有所突破。比如在一幅山水人物图中,用大块鲜艳的红色来勾勒人物的斗篷等等,用色彩来抓取眼球。近期他创作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在新落成的文化中心展出,这幅画就是将电烙铁表现的古朴风格和大色块结合起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此外,王永祥还在继续挑战自我——希望能够在薄薄的宣纸上用电烙铁作烙画。

  当然,王永祥也希望能够寻找几名志同道合者,一起来传承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方式,让烙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中,并且有更多的人欣赏并喜爱这种风格。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