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区:“腾”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2022-04-19 14:45:17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萧山区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吸引了1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投资,同时培育了2家世界500强本土企业,5家省级雄鹰企业,17家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遍布1631家规上工业企业。作为全省民营经济大区,制造业始终是萧山的立区之本、强区之基,更是萧山奋力争先、勇立潮头的最大底气和最大资本。

  从制造起步,因制造而兴。近年来,萧山坚持以“亩均论英雄”,聚焦低效企业整治提升、存量用地有机更新、产业载体能级提升和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四大领域,打出一套工业全域治理“组合拳”,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新路径,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在全省2021年度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考核中,萧山名列全省第一位,并获得150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向改革要动力

  开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萧山发展的本钱。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不断深入,萧山经济遭遇“成长的烦恼”。萧山制造的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突出表现在全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低于省市平均,这与全省全市工业强区、大区的地位极不相符。

  以“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破解“两低两难”困境和萧山经济发展疲弱现状,萧山聚焦低效企业,着力开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行动。

  先画出低效整治“路径图”。围绕“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低效企业“三年清零”攻坚目标,坚持“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原则,一方面,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低效企业因地制宜确定自身改造提升方案,另一方面,对消极抵制的低效企业采取规范倒逼手段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再建起低效整治“驾驶舱”。结合数字经济系统建设,萧山以“亩均论英雄”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搭建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可打破省市区各层级和各部门数据壁垒,多跨归集10754宗、11.7万亩工业地块的占地面积、税收、增加值等共计10万余条数据项,切实做到‘工业全域治理一张图’。”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萧山被省经信厅选为全省“亩均论英雄3.0”多跨应用场景建设的唯一支撑区。

  还写好了低效整治“新文章”。萧山围绕“转、并、退、治”4个关键字探索低效企业整治提升改革路径。以做好“转”字文章为例,萧山鼓励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们将红山农场的存量土地及旧厂房改建为‘吉华创新园’,以‘制造+办公’的‘楼宇工厂’模式,聚焦新兴产业,投产运营后亩均税收有望达到40万元以上。”吉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以改革激活力,2021年,萧山企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区低效企业税收总额由1.67亿元增长为11.73亿元,增长总额达10.06亿元;亩均税收由2019年度的不到1万元/亩,增长为7万元/亩以上。

  向存量要效力

  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

  位于萧山区河上镇的杭州新材料产业示范区,总占地面积约43亩。该园区利用原万成服饰存量厂房改造而成,联手第三方营运商,围绕新材料产业,引进浙大萧山新材料研发中心等十余个产业项目,亩均税收从1.9万元提高到达产后的25万元,实现区域企业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

  “以产业空间再造推动产业生态重构,产业园区改造,是萧山向存量要效力,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提升发展效益、增强内生动力、实现经济‘拔节生长’的重要一环。”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萧山在推进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过程中,提炼总结了“企业自主建设”“产业园区改造”等5种改造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改革经验,方便企业复制改造。

  在探索多元改造模式基础上,萧山制定出台鼓励有机更新的“政策包”。在容积率控制方面,对位于“4286”产业载体等全区重大产业园区内的工业企业,有机更新项目容积率按3.5或2.5控制;在建筑高度限制方面,打破原先工业用地改造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的要求,建筑密度不作限制,建筑限高和绿地率不作为强制性指标;在环保瓶颈方面,新划定35个合计10470亩的200亩以上工业集聚点,支持集聚点内企业开展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

  与此同时,萧山还通过“三改一拆”、土地综合整治等手段,整合利用分散边角土地,释放出工业用地新空间。盘活的土地指标向园区集聚,在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同时,促进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去年以来,论证通过有机更新项目152个,预计可新增投资246.52亿元,新增地上总建筑面积524.04万平方米,盘活存量工业用地6942.55亩。

  向转型要潜力

  推动产业载体能级提升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一直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产业园区作为萧山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更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有力载体。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载体能级提升,萧山坚持向转型要潜力,在工业园区分类改造方面一连走出三步棋。

  首先,明确园区分类发展方向。在充分考虑战略导向、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空间可拓展性等因素基础上,把全区51个镇街工业园分为改造提升、优化转型和综合整治三类。具体来看——

  改造提升类,包括原衙前化纤功能区等14个园区,主要位于城镇开发边界之内、规划面积在1000亩以上、且用地性质以工业用地为主的现状镇街工业园;优化转型类,包含党湾建筑科技园等13个位于城区或重点镇街平台内并可作为新兴产业孵化培育的镇街工业园区,以及瓜沥五金机械功能区等15个纳入“两带两廊”和“4286”重点产业载体规划的镇街工业园区;综合整治类,则涵盖瓜沥昭东工业园等9个园区,主要指所处地块与相关规划或城市开发导向不符、工业用地减量化或者逐步退出工业用地性质的工业园。

  其次,在明确园区分类发展方向后,萧山同步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园区面貌。“我们制定了园区内改造提升、减量腾退、退低进高、盘活利用等具体方案,并以清单方式明确‘改、美、整、营、招、智’等任务。”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日前,杭州市最新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公示结果显示,萧山区有9个园区评为A类,3个园区评为B类,获评三星级以上小微园区共12个。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萧山依托各类工业园区,高标准建设小微园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区共有41个园区通过浙江省小微企业园认定,总数居全省第二位、全市第一位。园区总用地面积4000余亩,集聚小微企业3713家,其中规上企业1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6家、上市企业25家。2021年,萧山获评浙江省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提升重点县。

  向市场要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优化创新

  日前,萧山区委、区政府再次明确,萧山将坚持制造业立区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以政策的“实”和“效”实现发展的“稳”和“进”。近年来,萧山坚持向市场要活力,通过实施改革创新行动,破解新形势、新挑战下面临的三大难题。

  规范二级市场破解流转不畅难题。萧山搭建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创新设立预告登记制度,建立健全规范明晰的管理流程,确保工业用地流转导向明确、权属清晰、交易安全。

  设立专项资金池破解动力不足难题。萧山每年从全区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入中计提2%组建工业用地资金池,主要用于支持新增重大产业项目、盘活低效用地和兼并收储等领域。

  深化差异化要素供给破解倒逼不力难题。结合亩产效益评价等级实行资源要素供给价格和供给方式差别化政策,萧山探索引导金融机构和供能企业对D类企业停发贷款或提高用能价格,引导更多生产要素向高质量发展主体集聚。

  聚焦低效企业、存量用地、工业园区和体制机制四大领域,萧山打出工业全域治理“组合拳”,全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萧山优化产业结构腾出空间、腾出土地、腾出环境容量,为重新擦亮萧山工业“金名片”、重塑萧山发展新优势提供坚强保障。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肩负打造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使命,构筑杭州乃至浙江发展的强大动能,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制造业“老大哥”再振雄风,书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