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一件手工艺品3000多元 老篾匠担忧技艺失传

2020-11-27 15:44:52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汪易霖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浙江在线-缙云新闻网11月26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汪易霖篾制品,因精巧漂亮、经久耐用,曾是农村家家户户必备的用品。逢年过节做好吃的,需要大大小小的簸箕;晒谷物需要筛子、谷笪;装东西需要箩筐;上山采野菜、红菇需要背篓;男婚女嫁需要喜盒;蒸饭蒸菜需要蒸笼……

   有竹堪折打磨为器

  胡源乡胡村村的胡鼎贤一家做篾的手艺是出了名的好。做出来的篾制品精致秀美、巧夺天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慕名前来购买,河南、福建甚至香港的都有。

  日前记者来到胡鼎贤住处,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弯着腰,弓着身子在门口忙活着,正是胡鼎贤。看到有人走近,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只绽开了憨厚的笑容道:“等会啊,我先把手头的竹子剖了。”说着便兀自埋头苦干起来。

  一根完整的竹子,通过对剖再对剖,直到变成约1厘米宽的竹片,再将竹片的竹心和竹皮对剖再对剖,剖成1毫米左右厚度的青篾片及黄篾片,或再根据需要剖成篾丝,一根圆柱形的竹子,在胡鼎贤手中,就像拉面一般,变成近百条粗细均匀的“面片”。

  “剖完竹,接下来便是改篾,行话里叫‘过剑门’。”在记者好奇地不住询问之下,胡鼎贤边做事边介绍,干脆上起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做篾课”。他笑着解释道,改篾就是将篾条打磨成宽窄一致,平均约2.5毫米宽。在旧时,有教人磨平棱角、谨言慎行的寓意,所以叫“过剑门”。接着便是刮篾、编篾、折圆等,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极其考究。“像编篾,最讲究耐心和细心,一根编错了,那这上百条已经编好的都得拆了重做。”胡鼎贤笑着说道。

  从深山里的翠绿青竹,经过精挑细选,劈砍拉磨变成一条条篾片、篾丝在胡鼎贤手中上下翻飞,或编或织或拉或穿,便编织出精巧、牢固、耐用的各种篾制品。

  十四岁学艺六十年淬炼

  说起什么时候开始学做篾,胡鼎贤终于停下了手里的活,摘下了老花眼镜,微眯起眼睛回忆起来。小时候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兄弟姐妹里他的身体素质算是比较差的,但是他还是想着为家里挣点钱,哪怕一分钱也好。所以自14岁那年,他正式拜师,跟着村里的一位老师傅学做篾,靠着过人的天赋和苦学,仅仅91天,他就能自己编一个像样的火笼了,那之后他更是一心扎进做篾手艺里,一做就是六十年。

  “我们之前一直都是做些普通的火笼、鸡笼一些便宜、好卖的东西。”胡鼎贤的老伴胡苏妹说,现在他们老了,腿脚、眼睛也渐渐地不那么好使了,所以从十年前开始,他们开始把篾制手工艺品往精了去做、往美了去做。

  说着,胡苏妹带着记者参观了屋内的陈列窗,只见里头摆满了各式各样篾制手工艺品,有龙凤呈祥的喜盒、有嵌着精美花朵的掀篮,甚至还有印着可爱小鹿形状的果盘,胡鼎贤在一旁自豪地介绍道:“这些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花样,别的地方可没有嘞!”他说很多年前,村里不止他一家做篾的,除了他家还有三家,自从他决定把普通篾制品往精美的手工艺品上去做后还曾受到其中一家人的质疑,觉得他肯定做不好。人活一口气,胡鼎贤偏偏不认输,硬是咬着牙没日没夜地钻研手艺,在电视上看到好看的图案、花样就默默地记下来,经过改良加到做出来的篾制品上去,一双手不知道被篾刀划破多少次,磨出了多少个水泡。

  皇天不负有心人,胡鼎贤的手艺愈发精湛起来,即使是在深山里的村庄里,胡鼎贤的名气还是传播出去了,经常有人上门找他采买篾制品,多是用作女子婚嫁,也有些买回去作为收藏,最耗费时间、工艺的一个掀篮可卖出3700元的高价。

  学业容易守业难,胡鼎贤膝下有两个儿子,也都曾向他学习做篾的手艺,其中以小儿子天资最高,手艺最精,颇有“青出于蓝”的趋势。但是做篾是十分耗费工夫的一门手艺,且如今,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家居产品广泛运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找不到竹制品的踪影,儿子们都不愿意继承他的手艺去从事这样投入大回报小的行业。“后来前前后后也曾收过五名徒弟,但是都是静不下心来学手艺,都是不了了之了。”说到这,胡鼎贤叹了口气,眼看着如今他耗费了一辈子心血的竹篾手艺和竹制品面临失传,他心中不免焦虑,但是做篾这门手艺是他这辈子的终身追求,只要他还做得动,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