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泰 青杨] 保岱城与银砂石

2015-01-21 08:00:00 来源:涿鹿县人民政府 作者:政府办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刘晨泰  青杨

 

古舜乡堡今保岱村,汉潘县城,唐妫州城的街衢上,世世代代人踏着一种古人炼银后剩下的棒形黑银砂石,村民称硫球石,来来往往,下地回家,半截香蕉似的黑银砂石被踏踩的越发地光滑圆润。

 

从长辈们口中了解到,这种黑石头又名琉球石,是古人炼银后倒出的银砂石。传说四千二百年前,轩辕黄帝九世孙虞舜就出生在这座古城里,不,是因为有了天下第一大孝的重华,才有了天下人慕名而来此聚集,渐渐形成一座大都市,舜的大孝故事天下人皆知。就是这个舜开始把他的有虞国建成“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上下咸和、百工致功、百谷时熟、百姓亲和、凤凰来仪。”的太平盛世,福幸润泽人间,圣人光辉灿烂了几千年。舜也被后人列入二十四孝之首。

 

自五帝与夏商周,这里都是太平盛世,天下人向往的地方。在城北的历山上渐渐积累出了七十座庙宇数百名出家人的鸿蒙寺,城中出了好几百家腰缠万贯的财主,这方富庶的土地被天下人视为珠宝地带。古城在炎黄尧舜时名翠妫州,战国时设宝带县,汉设潘县,北齐时设北燕州,隋时为怀戎县,唐设妫州,名宝带,元朝时名保岱,明清时名舜乡堡,近代为公社与乡政府所在地,现在仍称保岱。

 

到了明末,古城忽然间衰落。一切皆因挖出银矿而富了的宝带人,不是开始扶弱济贫,回馈社会,而是开始腐化堕落,花天酒地。僧人与财主们互相争着宴请城官,转完一轮恰好一年,再重新轮回摆席,倒出的肉汤流出十多里地。他们还用白面馍喂狗,拿白面饼给孩子揩屁股,造下了滔天大罪。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派太上老君一把天火烧了鸿蒙寺,一场大水刮了宝带城。把古城刮成了五个自然村,五个大土台子。宝带人全部搬迁到现在的涿鹿一带,才有了后来的涿鹿城。现在的保岱人都是从山西、湖广迁过来的。

 

当然,这是传说。真实的情景是——当地志书记载,不知多少春秋,由于人们沉迷于酒宴中,他们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万无一失,堤坝不修,城防失守,护城河失养,一味地沉迷在享乐中,每日里醉得一塌糊涂。到了明末,百年不遇的一场大暴雨形成的洪水,从西北连绵群山中呼啸而至,差点彻底毁灭了这座古都城。滔天的洪水向东北方向奔泻,刮没了三里长的北城墙与东城墙一大段,连带着把四里外的永安堡(现在的董家房)堡墙刮塌,把八里外的洪福寺村冲出一条大沟,洪水怒吼着扑进古漯水,即今天的桑干河。现在的张蔚公路就是在那次大洪水冲出来的濠沟基础上建成的。

 

许多人亲眼见到城北三里处历山上鸿蒙寺庙殿倒塌后的砖头瓦块堆积有三米厚,代代窑头人捡回去垒墙建圈。保岱古城城里城外、地上、路上的黑石头出奇地多。城西有一座崖头,全部是这种黑银砂石堆成的,城西的地里都掺和着无数的黑石头,走大集体时曾有人想在此挖渠引水,挖出来的都是无尽的黑石头,渠没有挖成。古城中有一座古堡,堡墙上的土中嵌着黑石头与古陶片,人们的房檐滴水冲出这种黑石头,即使现在旧街与河床都硬化打上了水泥,破损的地方露出的依然是黑石头。

 

成千上百年的时空竟然没有磨砺掉这么多黑石头,汉潘县、北齐燕州、隋怀戎县、唐妫州、清舜乡堡、近代人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的粮库、电影院、邮局、商店、国办中学与小学的一批建筑也都没有覆盖住这些黑石头,上千户三千多口人没有踏烂这黑石头。这黑石头已经坚硬成一种生死存亡之警示了么?   

 

长辈们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宣钢人开大汽车来回收,拉走了十几大车这种黑石头。这种黑石头依旧滚滚累累,顽强地一次次突显出来,铺洒在每一条街每一路上。它们不想被埋没,不想被埋没这座古都兴衰成败的见证。

 

不仅保岱古城西山有银洞沟,保岱方圆几十里的史家沟、穆家沟、相广村也遍布这种黑石头,并且那里有一条炼银沟,还有名炉沟、西炉沟、四炉沟、狐炉沟的多处炼银场,那里的人称“糖块石”。因为炼银,那里建起一座座古城,留下大量古人类生活用的石器、陶器残碎片块。也因为炼银,人们有了钱开始奢侈腐化,一座座古城被天遣毁灭,有一座千人洼村被地震翻到地下,没有了一点踪迹。

 

成于银也败于银的保岱古都等村庄早已残破成一页页历史,失踪了村庄让后人惊魂。所以,四千年来一直在讲述着《前晌火烧鸿蒙寺,后晌水刮保岱城》的箴言。古老的华夏民族富足后该往哪里走,炎黄子孙们有了钱该怎么花?先人们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后人们也没有想这个问题,多少人还在为钱不择手段地刨挖脚下的地球资源,多少人有了钱忍不住去嫖去赌地开始奢侈腐化。五千年文明的古国被一个“钱”字搞得乌烟瘴气。舜都古城那一地捡拾不尽的黑银砂石,在昭示着什么?预言着什么?黑石头的传奇故事给了现代人的价值观一种深刻的警示与启悟。(2014129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