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安徽频道]安徽泾县:脱贫路上 残疾群众一个都不能少

2020-05-28 00:00:00 来源:泾县新闻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一碗石花菜制胶、一根麻绳线、一把牛角刀,这是63岁马腊狗在泾县宣笔厂修笔的所有家伙什。

  蘸上胶的毛笔,顺手用麻线捋过,随后再用手中的刀把多余的毛刺刮净,最终定型……娴熟的动作之间,老马全程都没抬起过头,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支毛笔身上。

  一整套修笔的流程下来,讲究的不只是手上功夫,“眼到、手到、心还要到。”这是老马的经验之谈。“胶打透,涂抹均匀,都是手头的细活。”别看短短的几分钟功夫,却凝结了老马40年不曾荒废的手艺。

  40来年,专心修好一支笔的马腊狗。李希蒙摄

  1978年,当时只有21岁出头的马腊狗,第一次走进宣笔厂,自打那时候起,便和毛笔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当学徒工干起,然后成为厂里的师傅,老马没少花时间。

  打小,老马就患有重症残疾,平时里出门,拐杖成了他离不开身的“伙伴”,从家到宣笔厂,10分钟的步行距离,老马往往要走上半个多小时。因为二级残疾,又孤身一人没有劳动力,2014年,老马被识别为泾县黄村镇紫阳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靠着修笔的手艺,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是老马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如今,已经脱了贫的他,不管刮风下雨,但凡身体允许,都会来到宣笔厂,坐在他那个紧挨窗台的位置上,“倒不是体力活,但要心细。”

  和老马一样,同样患有身体残疾的江国森,也在镇上的海纳农业公司谋得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电商管理员。接单、推广、维护、发货……本就有着线上电商经验的江国森,如今在海纳农业的电商平台,天天是忙得不亦乐乎。

  “过去在家也做网店,但那会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每月的收入没个准,时好时坏。”江国森说,自从去年来到海纳农业上班,不仅工作稳定,收入也稳定,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不比在县城里头务工差。

在海纳农业打理电商平台的江国森。李希蒙摄

  这不,就在前几天,江国森也跟着在网上时髦了一把,直播带货。不仅如此,平日里他还通过小程序卖起了农产品。“现在流通渠道多,只要肯学,哪哪都有机会。”说这话的时候,江国森还不忘给记者翻看起当天直播的截图。

  在海纳农业,像江国森一样长期务工的贫困户共计5人,此外,该企业的种养殖基地还带动贫困户32人。

  作为镇上的一家龙头企业,海纳的帮扶远不止于此。去年以来,该企业以扶贫基地为依托,精准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共吸纳贫困户就业15人,为贫困户年创收16.5万元,户均增收3580元。此外,土地入股收益9户,收购农户辣椒、番茄、豇豆等大宗蔬菜60余万元。

  今年疫情期间,海纳农业收购农产品85万元,其中不乏贫困户手中的家禽、葛粉、笋干和新鲜果蔬。

  “农户缺乏销售渠道,农产品如果不能及时卖出去,直接影响家庭收入。”海纳农业副总经理赵学斌说,种养在贫困户,加工销售交给企业,通过农品的流通,为贫困户增加收入。

  统计显示,2014年,黄村镇镇建档立卡贫困户900多户2000余人,通过近年来的帮扶带动,截至目前,全镇只剩5户7人未脱贫。

  “脱贫路上,特殊群体一个都不能少。”泾县黄村镇副镇长王效峰说,通过产业帮扶,不仅带动了贫困村的发展,还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在他看来,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就是持续发挥产业作用,巩固好脱贫成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