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历史沿革

2019-12-07 12:58:3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新石器时代末期,境内北部丘陵前缘一带已有人类生息。春秋、战国、秦时,伊宁县境内属塞地。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伊宁县纳入版图。西汉迄晋为乌孙,南北朝时期为悦般,隋末唐初隶属西突厥。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其地设嗢鹿州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公元702年改隶新设的北庭都护府)。五代十国时为九姓乌护属地。北宋属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南宋、金时期为西辽属地。元太祖十四年(1226年),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其地归属封授给次子所建的察合台汗国。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察合台汗后裔歪思弑兄自立,率部西迁伊犁河谷,改国号"别失八里"为"亦力把里"。明末清初,准噶尔部崛起,称雄天山南北,在伊犁河北岸建固勒扎都冈,都冈建筑金碧辉煌,俗称"金顶寺",成为准噶尔封建贵族会盟之地。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管理新疆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筑"伊犁九城",其中在固勒扎筑宁远城,并陆续从南疆乌什、叶尔羌、和田、哈密、吐鲁番等地增调维吾尔人来伊犁分拨屯种,史称"回屯"。同治四年(1865年),伊犁爆发反清起义,九城失陷,同治五年(1866年)在宁远城建立"伊犁塔兰奇苏丹国"地方割据政权。同治十年(1871年年)七月一日,沙俄乘伊犁内乱边防疏守之机,入侵占领伊犁。光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从沙俄手中收回了残破的伊犁,伊犁回归祖国。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在宁远城设伊塔兵备道,并设同知衙门与伊塔道共同治理伊犁。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宁远县,隶属伊塔道伊犁府,管辖伊犁府除绥定县以外的广大地区。

  民国三年(1914年),宁远因与湖南、陕西、辽宁、甘肃等省宁远县犯重,更名为伊宁县。民国六年(1917年),伊犁道分设伊犁、塔城两道,后伊犁道改为行政区,伊宁县隶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以喀什河为界析置巩留县,伊宁县辖5个行政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爆发三区革命。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伊宁县城。1950年6月,伊宁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隶属伊犁专员公署。1951年,伊宁县伊犁河南坎区6个乡划归宁西县。1952年5月23日,政务院批准设立伊宁市,县城5个区析置划归伊宁市,时县辖9个区。1953年,伊宁县六区七乡(库色木契克乡)划归博乐县、八区三乡(玛勒巴扎)划归伊宁市。1955年3月,伊犁专署建制撤销后,伊宁县与伊犁地区其余7县1市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1957年,伊宁县城迁驻吉里于孜。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各区改设为红旗、胜利、红星、团结、天山、十月、火箭、新路、灯塔(年底撤销)、五一共10个公社,到1962年又先后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公私合营牧场。1966年1月,麻扎乡(原尼勒克县东风公社4个大队)由尼勒克县划归伊宁县。

  1975年,红旗(巴彦岱)公社、反修(界梁子)牧场划归伊宁市。同年恢复伊犁地区行政公署,伊宁县归其领导。1978年,各公社改以驻地命名。1979年伊犁地区建制再度撤销,伊宁县复为伊犁州直属县。1980年9月,十月公社析置成立萨木于孜公社。1981年12月,"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的伊宁县革委会被撤销,恢复成立县人民政府。1985年1月,伊犁地区行政公署建制再次恢复,伊宁县隶属之。2001年伊犁地区行政公署建制第3次被撤销,伊宁县再度成为伊犁州直属县。2004年9月,潘津、达达木图两乡又划归伊宁市。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