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零陵 | 一代廉吏周希圣

2018-12-11 00:00:00 来源:零陵区人民政府 作者:零陵新闻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红网零陵站讯(通讯员 唐高翔)周希圣,字维学,号元汀,零陵县进贤乡(现周家大院)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自幼聪明好学,10岁能文,17岁乡试中举,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历任灌阳典史、太仆寺丞、左通政、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等职;天启五年(1625),升任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一生清正廉洁,洁身自好,公道正派,断案如神。周希圣任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令时上任后,勤躬善政,爱民如子,被誉为"青天"。

  相传周希圣为白鹤转身。周家大院的《元汀公传》记载,公讳希圣,母坐月下见白鹤投怀,入室遂诞,公生而秀颖,十岁能成文章。《先考大司农元汀公年谱》也载,嘉靖三年,太淑人凉于月下,见一白鹤投怀中惊而入室即生府君。

  周希圣从小聪明伶俐,十岁便能吟诗作对写文章,有零陵神童之美称。周希圣十岁那年,一先辈把写好自以为很好的的文章给周希圣看,周希圣看后说,何以此冗漫繁复?于是就抹出数行,再读便楚楚可通,见者折服。周希圣不但聪明,还很勤奋,常常读书读到鸡鸣五更还不休息。当他做官时,早已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明隆庆元年,十七岁的周希圣补第子元试,中幅卷第一,三十八岁中举人,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四十岁任四川华阳县知县。万历二十一年,四川成都华阳县遭受大旱,他亲自下到田间冒着烈日组织百姓抗旱保苗,当时有许多农作物绝收,全县粮食大大减产,许多百姓饥不裹腹,衣不遮体。周希圣为此常常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担心群众的疾苦,为了救济受灾受难的百姓,他将自己所积储银120两全数赈济饥民,自家人靠吃糠皮、红薯度日。为了不让华阳来年不再承受灾害。当年冬天,他亲自下到地组织百姓疏通渠道,大力兴修塘坝水利。真切的表现了他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的高尚情怀。

  当时华阳县有个名叫吕朋的无赖,他不但好吃懒做,而且心似毒蝎,嫉恨勤劳持家的胞兄,一个大雨倾盆、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吕朋半路拦截其兄,用锄头将其挖死以抢战其兄家产、霸占其嫂。吕朋原早有预谋、贼喊捉贼,将一名路过的邻人捆绑见官,前任官员草率办案,将无辜者拘捕,因无辜者及家人一直喊冤,方未判决。周希圣做华阳县后,为了了解案情,他微服私访、考察民情,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了吕朋藏着的哥哥血衣血裤,终于揭开案情的谜底。将真凶吕朋绳之以法,让被拘者得以昭雪。周希圣因此被当地的百姓誉为爱民如子的“青天"。

  周希圣因在华阳县令上颇有政绩,明万历二十四年,四十六岁的周希圣被朝庭擢升为山东道监察御使,他刚离华阳,便听朝庭下了道“倍取宫扇“的圣旨,他虽离开华阳,但仍想着华阳县故有宫扇之贡,他同情华阳百姓,深感华阳百姓进贡宫扇之苦,他心急如焚,于是就急急上疏直言:“臣深痛宫扇累民之甚,遂抗章言之,具疏极陈滥取宫扇之弊”。“疏上朝,夕贬”。为此触怒了皇帝,他先是被处罚俸禄半年。而后被贬为广西灌阳当了个只管收发文件的典使。刚正不阿的周希圣被贬为灌阳典史后。他想到这一切是因为是为民请命造成的,因此他就觉得无怨无悔,他离开时,原宰相四川人陈公年纪很大了还向他拜送,周希圣连连推之,可陈公说“公为蜀事去之,我为蜀人,我安能不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周希圣被贬后,没有因官小而自暴自弃怨天忧人,在典使位上依然尽职尽责,他利用空闲时间与巡按历时二年,修成《王文成公集》。总结政事兴败的道理。

  天启元年,周希圣升为为南京大理寺卿,次年升为南京刑部右侍郎,当时总督漕运官司缺额,有永州同乡并与之有亲戚关系的陈某带厚礼来拜访周希圣,欲谋此缺,请周希圣与主爵通融,希圣叹曰,人若不知足也,从庶人之子升之亚卿,无补报于国,敢复何求,安能干苟且之事?遂拒绝接见。陈某与人说,人言“大树脚下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 希圣非也,他“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从陈的评述正彰现周希圣的光明磊落,不徇私情的高风亮节。

  天启五年,周希圣又因公升任南京户部尚书,赴任不久,有一部属拿着一件稀世珍宝—---名贵玉壶古董欲赠与新尚书周希圣,想求提拔关照,孰料周希圣正言厉色与他说:凡人贪心一炽,则无事不可也,玉壶乃一饵耳,以物利我,我将何以利人,愤然斥之。

  明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断国政,左副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恶。魏忠贤反过来诬告杨涟谋反,致使杨涟于天启六年(1626)屈死狱中。周希圣同情杨涟,向明熹宗进谏,为其鸣不平,大奸臣魏忠贤心怀仇恨,想方设法罗织周希圣"罪名",说"周、杨合谋,垄断朝纲,陷害忠良",熹宗偏信魏忠贤的话语,将周希圣削职为民。

  周希圣因得罪魏忠贤被贬回到零陵老家周家大院后,他教书育人,培养好家风。把“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对联写在他的红门楼上, 真真切切的教育周家大院的子孙们要做忠臣,要当孝子。要通过读书明礼仪,报效国家。要靠耕田自食其力,在周希圣好家风的熏陶下,周家大院出现“好个水口庙(周家大院),耍龙十三翘,进士扛龙头,举人只在两边跳”的人才鼎盛局面。小小的周家大院书写了两朝三进士的传奇。他的后代出现晚清重臣周崇傅,杰出文学家周圭等一批龙凤之才。

  周希圣十分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他把家里的积蓄用来支持修路架桥。那时零陵城区从河东到河西没有桥。行人往来全靠的是渔船,风大雨急,经常出现翻船事故。明代万历年间,永州府司理林汝沼首倡建浮桥,当时官为南京户部尚书零陵的周希圣听到消息后给予大力支持,不但自己赞助银两,还发动零陵在外籍官员支助。桥修好后,他还为浮桥专门写了《平政桥记》一文,记载修桥经历及通桥的意义,勒石刻碑于大西门之左。(很可惜,碑后来被毁)。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罪行败露被处死,周希圣以名德旧臣,原官起用。但此时周希圣恨朝庭黑暗,早无意仕途,坚辞不赴,崇祯八年(1635)十月病卒于家,享年85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