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志》第十二编 交通邮电 第十二编 交通邮电第一章 交通运输第三节 航道·津渡第四节 运输第五节 管理

2021-01-26 01:20:57 来源:网站首页-清涧县人民政府 作者: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第十二编 交通邮电

第一章 交通运输

    清涧丘峦迭复,沟壑密布,山道崎岖,交通受阻。东区黄河畔,道路多盘旋于峭壁深沟间,村与村近在咫尺,鸡犬相闻,却少往来,居民每有“蜀道之难”的兴叹。民国前,境内除民间便道外,仅有一条纵穿南北的驿道。1936年,咸榆公路始经本县。建国前,黄河、无定河清涧段航道不通,更无桥梁可渡;全县没有一辆机动车,运输全靠人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交通运输事业成就斐然。1990年,全县共有各级公路103条,18个乡(镇)370个村庄通了汽车,通车总里程755.7公里;有各型公路桥梁135座,全长2138米;各种汽车292辆,拖拉机619台,摩托车158辆;年货运量16.11万吨,货运周转量1963.22万吨公里。
第一节 道路
    驿道
    驿道是古代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路。境内驿道,始于隋唐,明清仍沿用;南起今营田,经下二十里铺、县城、乐堂堡、石嘴驿、王家堡,北于师家川出境(通往绥德),全长51公里。为古代本土第一条交通要道。
    民间道路
    始建公路前,境内除驿道外,主要大路有7条。
    县城~解家沟大路 县城经大岔则、李家塔、店则沟,于白家川渡无定河至解家沟,全长57公里。此路对本县东西的联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县城~高杰村大路 县城经大岔则、坡底河、吐浑岭、白李家河、老舍窠,于川口渡无定河至高杰村,全长50.9公里。
    县城~河口大路 县城经大岔则、坡底河、吐浑岭、陈家河、玉家河至河口,全长48公里。由河口东渡黄河为石楼县境,昔年去山西多经此道。
    县城~永坪大路 由县城过清涧河,经西沟砭、丰太、延川柴堆山至永坪镇,全长约30公里,为前往延安的捷径。
    县城~安定大路 由县城沿清涧河上行,经岔口、折家坪,于小折家沟沟口出境,经杨家园子至安定(今子长),本境长15公里。清涧烧煤多经此道所运。
    县城~老君殿大路 县城经岔口、乐堂堡、糜山河、盘石岔至老君殿(今属子洲),全长约40公里。旧日里人将本地特产红枣等运往老君殿等地,换回食盐、碱和火柴等日用品。
    解家沟~老舍窠大路 解家沟经后刘家山,于下郝家畔渡无定河,再经窨则沟到老舍窠,全长约50公里,为东区南北间重要通道。
    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运输工具的革新,原始的乡间道路虽仍存在,但多数村庄间筑有架子车路,交通大为方便。
    公路
    本县公路开创于民国年间。建国后,公路事业日新月异。1956年,县乡公路建设起步。1958年,新修公路70公里、大路及其他道路252公里,跨入全省先进行列,陕西省交通厅在清召开现场会议,掀起学清涧、赶清涧热潮。
    1978年后,乡村公路建设方兴未艾。截至1990年,全县103条755.7公里各级公路中,拥有国道、省道各1条,总长67.4公里;县乡公路7条,195.9公里;乡村公路92条,480.4公里;专用公路2条,12公里。油渣路面59.4公里,砂砾路面15公里,黄土路面681.3公里。晴雨可通者72公里,晴通雨阻683.7公里。
    国道·省道
    西包公路 西安至包头,含原咸(阳)榆(林)、咸(阳)宋(家川)公路。咸榆线1929年奉陕西省政府之命动工修筑,时清涧境内南至贺家湾(今属延川)22.5公里,北至田庄(今属绥德)57.5公里,计80公里。经费部分由地方商民募捐,部分由陕北救灾分会救灾款内支拨(以工代赈)。一年内土路基本完成,石路因款项不足停工。1936年3月,国民党出于“剿共”需要,勒令重新修建,路线按六级标准设计,由国民某军4师、21师、19师和当地民工承修,12月竣工。境内南起营田,经县城、乐堂堡、石嘴驿,于师家川出境,全长51公里,为本县第一条公路。因工程简陋,洪冲失养,路况低劣,不久则半废。抗战初期,重新修缮。
    1953年,抽调千余民工,建成清涧~子长段,清涧县城至小折家沟沟口为15公里;翌年正式使用。1957年,西包线清涧段改土路为砾石路。1973~1976年,全线建为三级油渣路面,车速达40公里/小时。1990年改名210国道。
    渭清公路 渭南至清涧。境内南起营田,北至岔口接西包线,全长16.4公里,为原咸榆线之一段。县城北段为油渣路面,南段为砾石路面。咸榆公路经子长后,此段长期未加改建,路面不平,名为省道,实属四级公路。
    县乡公路
    县乡道皆为四级公路,除县城至大岔则5公里为油渣路面外,其余均系土路。
    清石公路 县城经李家塔、店则沟、解家沟、寨沟、石盘5个乡(镇),至绥德石马墕全长81.8公里,为县城通往东区的要道,全县最长的县乡公路。县城至店则沟段,兴建于1956年,历时7个月,国家投资15万元,全长37公里,为本县第一条县乡公路。调集普通民工800名、石工300名,用工127646个,完成石方54万立方米,土方16.46万立方米(其中胶土10.46万立方米);开石砭18处,修筑桥梁3座,涵洞57座,箱式巷板水管18处,大小驳岸8处(总长25935米),小驳岸带过水路面62处,受到省、地交通部门表彰。同年,建成店则沟~解家沟段,长20公里。1965年,由解家沟延修至石盘,长20公里。原属简易公路,后改建为4级公路。
    清高公路 县城经玉家河、东风水电站至高杰村,全长50.9公里。1958年修吐浑岭~玉家河段,1969年秋延伸至电站对岸砖瓦厂,1975年东风大桥竣工后全线通车。
    石郝公路 石嘴驿经贾家沟、贺家岔至郝家墕。1958年建成,长12.5公里,筑有桥梁2座,涵洞16座。
    坡双公路 坡底河经吐浑岭接清高公路,南经薛家山和前后惠家河至双庙河。1969年建成,全长13.3公里,有桥梁2座,涵洞8座。
    樊东公路 樊家岔经沙家河至东拉河。1975年建成,全长8.6公里,桥梁3座,涵洞23座。
    白高公路 白李家河至高杰村。1981年建成,全长19.5公里。为通往东区的主要公路之一,1982年7月与清高路重合。
    解二公路 从解家沟接清石路,绕山蜿蜒向东,经鱼家塬至二郎山。1974年建成。
    乡村公路
    本县乡村公路始建于1972年。1978年以来,贯彻执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方针,在农民群众与清涧籍老干部的努力和协助下,通过各种渠道,筹资45万元,加快筑路步伐。1980~1990年,全县兴建乡村公路489.3公里,改建91公里,修建无定河公路桥和隧道各2座。至1990年,全县共有乡村公路92条(均为等外公路,土路面),总长480.4公里,比70年代增加1倍多;639个行政村中,370个通有公路,占总数57.9%。其中石嘴驿、折家坪、店则沟、东拉河、老舍窠、玉家河、石盘7乡(镇)各3条,解家沟镇5条,郝家墕乡7条,乐堂堡、师家园则、二郎山乡各8条,下二十里铺乡11条,李家塔、双庙河乡各6条,高杰村乡10条,寨沟乡2条;最长21.7公里,最短1.2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者12条。
    专用公路
    丹杨公路 子长丹头接西包线,北经史家畔等村至杨家河(清涧煤矿所在地)1963年8月建成,长7公里,四级土质公路。
    电水公路 东风水电站至河口水泥厂。1971年所筑,翌年重新改建,长5公里。
表12-1 清涧县乡村公路一览表
    单位:公里

				

 

寥寥可数;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来,新建桥梁与日俱增,境内除黄河外,无定河、清涧河及其较大支流均筑有桥梁。
    人行桥·简易运输桥
    踏石桥 以跷为距,投石于浅河,履石而渡,俗称砅石。这种人类最原始之桥,境内是处可见。
    季节性便桥 “迭石架木,以济行人”,冬建夏拆,十分普遍。清代南门外“小桥”及“大桥”均属此类。
    浮桥 北宋康定至庆历初,种世衡为运河东之粟,在黄河辛关渡架设浮桥1座,遗址犹存,枯水期河底残留木桩依稀可辨。
    独石桥 于窄河深槽之岸,搭一二条坚石或水泥板,不涉可渡,其为数不多。
    石拱桥 境内桥梁的主导形式。古代,代表性人行简易石拱桥有5座,即县城南约10公里处永兴桥、12.5公里处三眼桥、15公里处南天桥,城东30公里处龙门桥、40公里处遇仙桥。因岁月沧桑,皆淘汰废毁。现代代表性人行石拱桥亦有5座。
    广济桥 又称新桥、大南桥。位于县城南东沟河,1931年所建。桥长29米,宽15.65米,高9米,桥洞跨径为9米、7米各1孔。东西两壁分别书有“北极榆塞”、“南通关洛”8字。桥面东西两旁曾建有铺房,70年代拆除。此桥取代了原有便桥,使县城同南郊联为一体。
    东山寺桥 位于东沟河东山寺段,1983年由县外贸公司投资修建。长21米,宽5.7米,高8米,1孔,跨径15米。
    东门湾桥 位于东沟河东门湾段,1984年由县电力局投资建筑。长23米,宽5.8米,高8米,独孔,跨径15米。
    老坟湾桥 位于城西清涧河老坟湾段,1988年建成。为跨径8米、5孔葵花式漫水桥,长62米,宽6米,高8.5米。
    党家川桥 位于党家川清涧与绥德交界处,建于1983年7月。为跨径8米9孔中型漫水桥,长105米,高4.5米,宽6米。国家投资6万元。
    铁索桥 1969年,东风水电站工程建设兵团在无定河王宿里~李家崖段,架设钢丝桥3座,1972年工程竣工后陆续拆除。
    公路桥
    1990年,境内有公路桥梁135座,总长2138米。
    清涧河大桥 位于城南清涧河上,为渭清公路北段重要桥梁。1958年秋动工,10月建成,设计、施工、经费均由专区负责。为跨径15米4孔石拱桥,长79.8米,宽8.5米,高11.6米。
    西沟砭大桥 在城西清涧河上,1984年建成。国家投资6万元。跨径8米5孔石拱桥,长53米,宽6米,高7.8米。为未来清涧至永坪公路必经之桥。
    小南门桥 过水单孔石拱桥,位于东沟河与清涧河交汇处。1963年5月初建;1964年改建,跨径4米;1976年再次改建,长20米,宽8米,高6.9米,跨径10米。
    岔口大桥 在岔口东侧清水河上,连接西包、渭清两线。1954年11月由省公路局与地方共同兴建。跨径6米3孔石拱桥,长32.6米,宽8米,高7.9米。
    李家塔大桥 位于李家塔西侧川口河上,1959年建成。为跨径8米3孔石拱桥,长19米,宽6米,高7.3米。清石线最早建筑的桥梁之一。
    白家川大桥 在白家川西北1公里处,无定河清涧段第一座桥梁,清石公路枢纽。1959年动工,1961年竣工。为空腹式等截面链线和实腹式等截面圆弧线相结合的石拱桥。桥长144.88米,宽7米,高17.95米。中间1孔,跨径35米;两头5孔,跨径15米。绥德刘学智和陕西省公路设计院设计,经费由专区拨付,总造价258827元。
    呼家坬桥 位于东拉河乡呼家坬北1公里处,北经学武村接清石公路。无定河中型漫水石拱桥。1985年3月动工,7月建成。长103米,宽6米,高5.3米;9孔,跨径8米。国家投资10.7万元。
    川口桥 在川口村东侧,清高公路无定河中型漫水石拱桥。1982年3月动工,7月建成。长154.4米,宽7米,高9.2米;16孔,跨径8米。国家投资16万元。
    东风大桥 位于东风水电站脚下无定河上。1973年7月动工,1975年8月竣工。桥长113米,宽7.5米,高25.6米;3孔,跨径30米。载荷汽18挂80吨。县内首座四肋三波双曲拱桥,主拱圈吊装。由地区水电局设计。总造价55.7万元,国家投资33万元,其余由群众出勤、自筹解决。
    河口桥 在高杰村乡河口无定河入口处,为县水泥厂专线桥。1984年8月动工,次年4月建成。中型漫水石拱桥,长106米,宽6米,高7米;9孔,跨径8米。国家投资10万元。
表12-2 清涧县中型公路桥梁一览表
    单位:孔、米


						


						    涵洞
    本县共有公路涵洞324座,总长1243米,分为石拱、盖板和管道3种。其中西包线1976年建成的慕家河盖板涵洞最为典型。该洞基部全为稀泥浆滩,施工时每平方米插入15根长1.5米、直径0.3米的桩柱,再用石板沙浆层层灌筑,作为盖板基础,难度史所罕见。耗资3万元。
    隧道
    楼则塌隧道 位于清石公路楼则塌东侧2公里处。1977年8月开工,1979年9月建成。长241米,宽4.5米,高5.6米。国家投资12万元,群众投工3.03万个。工程采用先拱后墙施工方法,拱顶以青砖为料,墙壁用石块砌筑。隧道比原山路缩短3公里,每年约可节油600千克。
    白草寺隧道 位于寨沟西南、白草寺左侧清石公路上,1982年兴建。全长70米,宽4.5米,高5.6米。国家投资3.5万元,用工6600个。
    桃岭山隧道 位于桃岭山村东北2公里处,附近有井道嘴煤矿,为折家坪至子洲淮宁湾乡村公路必经之地。1984年建成,全长236米。共用技工6800个、普工3400个,国家投资10.1万元。    注:乡村公路均为土路面。

第三节 航道·津渡

    航道
    黄河清涧段长70公里,虽可航行,但多有沙碛,航道不畅,舟祸频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只有少量船只过往。
    建国后,黄河航道曾进行过多次疏通。1967年前,为解决拉纤之难,在马花坪和上坪两个渡口间的悬崖上,钻石凿路,修成石窝型台阶(俗称脚蹬蹬、手挖挖),逆水上行时,脚手凭此攀蹬。1967年,又在手攀之处打洞插钎,灌注水泥,钢钎代替了石窝,行船时安全、省力。位于上坪的土金碛,水急滩险,暗石交错,人称“鬼门关”,千百年来多少船碎人亡的悲剧在此重演。1970年4月,县航运管理站组织人力,历时3月,进行疏通整治。1985年3月,土金碛整治施工所又组织精壮劳力126人,奋战90天,炸掉暗礁,彻底疏通了航道。同年11月,由府谷开出的第一艘友谊2号客轮,在此试航两次,畅行无阻。至此,本县双庙河乡贺家畔渡口至府谷398公里的航道,可通行10吨挂浆机船。
    无定河清涧段长80公里,水量较小,地况复杂,行船不便,仅限于摆渡。
    渡口
    黄河渡口
    黄河渡口,清代有8处(如下文),现有国家批准的11处(如表3),常年设木船摆渡,其中老鸦关、辛关、马花坪3处最为重要。
    上坪渡 位于上坪村,距清涧县城65公里,北与绥德接壤,东同山西柳林古宁寺隔河为邻。
    马花坪渡 旧称宽坪渡。地处马花坪村,离县城60公里,河东为石楼县境。
    老鸦关渡 位于城东65公里黄家畔村东南,东邻石楼。秦晋物资运输要道之一。
    崖头渡 地处崖头村东南,距县城60公里,东通石楼。
    高家坬渡 位于城东45公里高家坬村东南,东为石楼。
    辛关渡 地处辛关村房儿沟,离县城50公里。同石楼东辛关隔河相望,故亦称西辛关。为古代通往山西重要渡口之一。北宋时,种世衡为“致河东之粟”,巩固边防,架设浮桥,储粮于附近永宁关。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毛泽东主席在此东渡。
    舍峪里渡 位于城东50公里舍峪里村东北,东与石楼相邻。
    贺家畔渡 旧谓郭家河渡,地处郭家河、贺家畔两村之间,距县城90公里。东通石楼、永和,南接延川。
表12-3 清涧县黄河主要渡口一览表

						

 


    无定河主要渡口有党家川、高家川、邓家川、白家川、学武村、呼家坬、郝家畔、崔家塌、常家坬、川口、王宿里和河口等,其中白家川和川口较大。建国后,随着无定河6座桥梁的建成,不少渡口基本废止。

第四节 运输

    运输工具
    建国前,本县运输以人畜为动力,工具原始简易,方便山区,苦劳筋骨,效率甚低。建国后,运输工具不断革新,动力以机械为主,人力为辅。据统计,1951年全县投入货运的大牲畜为80头,“大跃进”时期为5000余头,1970年为1725头。之后,其数锐减。
    一般传统工具
    绳 农用者多为麻制,1/2处系有木质或金属绳环;背石专用者秫秸皮搓成,俗称背绳。
    棍 用于搬抬,辅之以绳。
    扁担 两端有铁钩者,俗称担子,同桶、筐配合使用;无钩者,称板担,挑运柴禾、谷捆。
    筐 俗称笼儿。树木枝条编织,单系为多。
    背篓 俗称篓子、粪篓。柠条等编织,山路农运工具。
    桶 质地有金、木和塑料数种。山居者用牲畜从沟下运水的大桶,称驮桶。
    鞍 既骑人又运物之大者,称驮鞍;仅可骑人之小者,称骑鞍。
    架子 置于鞍上运输石炭、粮食的一种小木架。
    笼凳 两笼连在木架搁于鞍上的运物装置。
    褡裢 小者多为毛线或棉布所作,耕田时装盛籽种,俗称褡裢儿;中者为棉线所织,用于赶集探亲,俗称顺顺;大者亦为线织,搭于牲口之腰,婚嫁探亲,装运衣被、礼品,俗称捎裢。今渐淘汰。
    担架 俗称扇子,木板系棍而成。
    轿 昔多为富宦乘坐,民间用于迎亲,4人抬运,50年代起渐废。
    骡轿 俗称驾窝子。将箱形小屋固定于二长杠之上,由两匹骡马驮行。用于长途客运,为少数富人乘卧,建国初绝迹。
    车辆
    独轮土车 俗称土车子。工程运土工具。木制,单人推用。V形车杆夹角处装轮,上置筛斗,50年代后渐为架子车取代。
    架子车 俗称拉拉车,人力推牵,或牲口拖拉。1953年全县仅有10辆,1965年843辆,1975年6460辆,1980年增至11476辆。1990年全县拥有20174辆,已成为农家必备的手头工具。
    牛车 木制。1929年修建公路时始用,数量很小,建国初淘汰。
    胶轮大车 俗称马车。50年代始用,多为基层供销社所备,最高拥有量达12辆;70年代后期逐渐停用。
    人力三轮车 80年代始用,为数很少。
    柴油机三轮车 70年代始用,1990年有40辆。
    自行车 1928年晋义恒商号购置本县第一辆自行车,美国僧帽牌,时俗称洋马。70年代农村大量使用,80年代数量剧增。截至1990年,全县拥有1.78万辆,户均0.37辆。
    摩托车 1967年,县公安局购置了1辆幸福牌车,为本县祖始。1990年达158辆。
    拖拉机 小型主要用于运输。详见第7编第1章。
    汽车 1956年,县副食公司有了全县第一辆卡车,美国吉尔牌。1961年恢复县制时,分回2辆解放牌卡车。1980年,师家园则公社下刘家川大队有了县内第一辆个人汽车。1990年底,全县共有各种汽车292辆,其中载重汽车198辆,轿车3辆,小轿车8辆,吉普车38辆,面包车16辆,工具车25辆,救护车4辆;单位拥有150辆,乡镇50辆,个人92辆。
    除上述陆运工具外,尚有水运(冰运)工具数种。
    葫芦 凫渡辅助性工具之一。蔬菜植物面葫芦成熟后,去籽瓤而成。东乡多用,现渐少。
    皮筏 俗称浑脱。用整体羊皮等制作。单只使用或数只联用,1人独用或数人联用,可带少量货物,见于黄河。
    木拖 亦称拖子,冰上运输工具。2根平行圆木,中置横木成格状,圆木下钉铁片。用于拉运石炭或石头,曾见于清涧河等处。为数稀少,50年代淘汰。
    木船 本县主要水运工具,始时无考。载重一般5~6吨。见于黄河、无定河。农业合作化前,为个人所有,后入社归公,现多为个人承包开划。1990年全县共有木船7只。
    柴油机船 70年代初,河口县水泥厂将3只木船分别改以12马力柴油机为动力,顺水时速15公里,载重15吨左右。今境内仍有3只。
    客货运输
    客运 昔日县人出行,少数坐轿、骑牲口,或乘船只,大多投足跋涉。
    建国初期,汽车运输业开始起步。1952年冬,陕西省运输公司开设延安至绥德客货混装班车,是最早的一趟过境客运车辆。1954年,清涧汽车站正式开办客运业务。1957年清店公路始发班车,为本县首趟直发乡村的客车。1961和1965年,此线相继延伸至解家沟、石盘,每月三、六、九日发放班车。1965年,县城至玉家河通班车,1969年8月延伸至东风水电站,1972年再延伸至高杰村,为隔日班。1983年清高线改经老舍窠、川口到高杰村,仍为隔日班,清电线仍发放班车。1985年汽车站始发清涧至西安班车,当日抵达。同年,两辆个体客车也由县城发往西安,2~3日往返一次;为解决东区群众乘车之难,延安运输公司在解家沟设立营运点,乘客可直往西安;榆林运输公司在清石线增加一趟每日经石盘的绥清对开客车。清石线每天保持4趟班车运营,客流量剧增,群众称便。是年,县客运总量0.58万人次,周转总量89万人公里。
    至1990年,县城逐日或隔日有通往西安、延安、榆林、绥德、石盘、高杰村、电站等地的客运车辆。年客运总量为1985年的2.81倍,周转总量为1985年的1.95倍。
    货运1951年,本县始有有组织的货物运输,运量很小,费用昂贵。1958年,成立县交通运输指挥部,由一名副县长任总指挥,全县调集牲口845头、架子车315辆、胶轮车10辆,按班排连组织运输队伍,支援“大炼钢铁”。1959年,全县有高脚大牲畜370头,架子车299辆,胶轮车11辆;县城至解家沟60公里和县城至玉家河30公里两条民运主线。1962年全年货运量77吨,货运周转量80064.5吨公里。1971年运输公司成立后,汽车逐年增多,基本取代了人畜力运输。1978年后,由于多家经营,自由竞争,货运量、周转量大幅度上升。1990年,全县拥有货运车辆178辆,其中专业运输部门8辆,县级其他单位40辆,个体户130辆;载重挂车20辆;年货运总量为16.11万吨,车均813.64吨,其中县运输公司和其他单位41.8万吨,个体户11.93万吨;货运周转量1963.22万吨公里,车均99153吨公里,其中单位562.2万吨公里,个体1401.02万吨公里。
表12-4 清涧县部分年度汽车运输统计表

								

 


    运输企业
    汽车站 榆林地区运输公司清涧汽车站成立于1953年6月,站址南坪,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同年改为延安业务室,隶属关系几经变动。1956年平整停车场,1985年废原候车室,新建候车室和3层楼各1座,占地面积827平方米。1986年修建薄壳8间,附设了旅社。1990年有驻站干部职工18人,车辆及司助人员均由地区运输公司逐日调度。
    汽车运输公司 1970年成立县运输站,经营汽车、拖拉机运输。次年,县拖拉机站分设,运输站改为清涧县汽车运输公司,客货皆运,以货为主。公司驻于清涧河大桥南端原火电厂,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窑15孔,平房、库房和厂房共10间。1975年有干部职工29人,其中驾驶员10人;货车8辆,年货运量1.07万吨,货运周转量152.6万吨公里,总收入30万元,创利4.3万元。因社会车辆增多,竞争对手强硬等原因,公司经济效益下降,虽曾试行多种责任制,仍未摆脱困境。

第五节 管理

    管理机构
    民国前,本县未设专门交通机构;民国年间,路政归县政府勤业所、建设局管理。1940年3月至建国初,交通由建设科(四科)主管。
    交通局 1952年5月始设交通科,1958年12月并县后撤销。1961年恢复县制后,设工业交通局。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生产建设指挥部(生产组)下设交通组。1970年10月设工交指挥部,1971年1月改设工交局。1979年9月,交通局、工业局分设。1984年1月复设工交局。翌年6月,交通局再度分设。1990年,局有干部职工14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3人;内设测设室,下辖地方道路管理站、公路运输管理站、航运管理站和汽车运输公司。
    公路管理段 1962年在汽车站院内设养路工区,次年改为养路段,驻地岔口。原受地、县双重领导,1976年4月交榆林地区公路总段管辖。1979年更称公路管理段,共13人,占地面积0.54亩,有二层楼1座。1990年辖道班(国道、省道)7个,职工总数76人,其中道工61人,设正副段长3人。
    地方道路管理站 1981年5月成立,同公路段分设。1983年购师家园则原县委党校驻地8.31亩,建筑面积572平方米。1990年辖道班(县乡公路)19个,计182人,其中站内12人,站长1人,副站长2人。
    民间运输管理站 1951年设县联合运输管理站,1958年易名群众运输管理站。1962年改称民运站,1979年消解。
    公路运输管理站 1977年,设车辆运输三统办公室,1979年改为机关企事业车辆管理办公室,1982年改称交通运输管理站,1987年更名公路运输管理站。占地0.89亩,建筑面积261平方米。1990年20人,其中站长1人,副站长2人。
    航运管理站 1987年成立,驻河口,编制3人。1990年职工5人,正副站长2人。
    交通管理站 成立于1970年,址设岔口,占地301.44平方米。1986年更称征监所,1987年10月改为交警大队,次年改属县公安局。
    交通征费稽查所 1987年2月所建,隶属地区征稽处。址设岔口,占地0.48亩,有2层小楼1座。1990年10人,配所长1人。
    道路养护
    建国前,本县无专门的道路养护机构和人员,修桥补路,民工代劳。建国后,道工养护同群众养护相结合。1962年设养路区,编制5人。次年,西包线设庵上、城关、上二十里铺、乐堂堡、石嘴驿5个道班。1975年,渭清线设下二十里铺、下十里铺道班。至1990年,7个道班共配备压路机、碎石机各1台,卡车2辆,工具车1辆,翻斗车6辆,手扶拖拉机和12马力柴油机各1台;道工61人,养护里程67.4公里。
    1973年前,县乡公路全由沿途社队养护,县工交局进行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同年5月,清石线始设大岔则、军庄、李家坪、店则沟、学武村、东风(解家沟镇南山里村附近)、寨沟等7个道班,由各公社抽调常年道工60人。之后,清石线增设石盘道班,清高线建立罗河、王家坪、北山里、李家崖、大有坪道班,坡双线设双庙河道班,樊东线设沙家河道班,解二线设鱼家塬道班,石郝线设贺家岔道班,白高线设老舍窠、青龙石岔道班。1981年5月县地方道路管理站成立后,管理全县县乡公路养护工作。
    1990年,19个支线道班有小型压路机1台,东方红60型推土机2台,东方红75型推土机1台,翻斗车3台,四轮拖拉机15台;配备道工170人,养护县乡公路7条,总里程187.8公里。道工的报酬形式,原为固定工资加奖金,费用由地区支付,不足部分在全县劳力中摊收。从1985年起,依所护路况,分等定补。乡村公路不设道班,由当地群众出勤养护,部分道路时久失修,日趋坍塌,无法行车。
    运输管理
    陆运管理 1951年县联运站成立后,组织以人畜力为主的运输队伍,统一货源,统一运输,集体联营。1958年,县交通运输指挥部组织群众,大搞运输。随着运输事业的发展,机动车辆增加,畜力运输逐渐转变为车辆运输。1977年三统办成立后,实行统一货源、统一调度、统一运价。1987年以来,公路运输管理站负责客货运输、搬运装卸、汽车维修、运输服务等业务,统一管理公路运输市场。对个体户,实行车辆自养自用、照章纳税、收入归己的政策。
    航运管理 1958年7月,在群运站内配备1人,专门负责黄河、无定河航务。所有船员统一组织和管理,颁发老艄证和航员证。1970年,在老鸦关和河口设航运代办处,由老鸦关信用社和县水泥厂分别负责。1976年,进行了牌照登记。1987年县航运管理站成立后,在河口兴建了码头,本县航运事业进入新的阶段。
    交通监理
    1963年,黄河贺家畔渡口发生沉船事故,死亡23人。1965年2月17日,黄河高家坬渡口船只触礁,死亡19人。连续两次恶性船祸事件,引起地、县两级的高度重视。1965年3月,县交通局下达了《航渡安全管理守则》。5月,地区公安处和交通局发出进一步贯彻省交通厅《关于加强航渡安全工作意见》的联合通知。8月,县工交局发出《关于航渡安全工作的补充意见》,随即又制定了《渡口管理守则》和《渡口安全管理》等文件,并审查固定水手人员,规定航运价格。由于措施得力,宣传教育及时,20多年来,航渡肇事再未发生。1977年1月30日,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超高违章拉人,一辆卡车在坡双公路吐浑岭山翻入100多米深沟,7人死亡,8人受伤,为本县有史以来最大的车肇事故。地、县交通部门及时召开现场会议。随即全县开展“百日安全日”和“周五安全活动”,利用广播、电影、幻灯和标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交通安全。17个公社建立安全组织,县交管站设点检查,全力以赴。本年下半年无肇事死亡,一般事故经济损失下降96%。近年,恶性事故又趋上升。
    1975~1990年,境内共发生车肇事故169次(其中80%为过往车辆),死亡88人,受伤169人,经济损失达21.99万元。
表12-5 清涧县交通事故统计表
    单位:元

										

 

第二章 邮政电信

    清涧邮政业古已有之,可溯之年,远在隋唐。电信源于民国,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1949年以来,邮电事业方兴未艾,有目共睹。至1990年,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邮电网路业已形成。

第一节 邮政

    邮路
    隋唐之际,境内已设有驿站(详3节)。明清时,以县城为中心,主要邮路有3条,南至延川,西到安定,北达石嘴驿、绥德。光绪三十三年(1907),有西安~延安~清涧~榆林干线马差邮路1条。
    19121944年,有肤施(今延安)~清涧~绥德干线快班邮路和清涧~安定支线间日慢班邮路各1条。1937年,延川县邮件由清涧县政府转交延川县政府投递。19441948年间,有邮路3条,即肤施~绥德快班邮路,清涧~宜川慢班邮路,清涧~安定间日慢班邮路。肤绥线由肤施发班,经清涧到绥德,清宜线和清安线均由清涧发班。
    边区邮路一般在6080公里处设站,以站为交换点,在特殊情况下,亦可越站直投,但干线邮路基本不变。时有邮路3条:延安~永坪~清涧两日昼夜步班邮路,单程130公里;清涧~绥德一日昼夜步班邮路,单程65公里;清涧~瓦窑堡一日白昼步班邮路,单程51.9公里。
    19501953年,延安~清涧、清涧~绥德两条干线邮路相继由步班改为骡班,清涧~子长邮路由步班改为自行车班。其间,清涧始有农村邮路1条,从县局发班,环绕各乡后返回,邮件投递到各乡后,由政府转交,汇款、包裹由收件人直接到县局领取。
    1957年,全县52个乡人民委员会有50个通邮,其中逐日班2个,两日班29个,三日班6个,四日班13个。县局~解家沟邮路改为车步混合班。同时,开辟了乡村投递路线。
    1959年,延安~榆林自办汽车干线邮路开通,沿途折家坪、乐堂堡、石嘴驿3个邮电所的邮件由此运转,清涧干线邮路撤销,增辟市局~岔口市内邮路,并于岔口设立邮件交换点。
    1961年,县中心支局至公社及公社间的邮路发展到8条,即清涧~李家塔~店则沟,店则沟~解家沟,解家沟~二郎山,解家沟~寨沟~石盘,李家塔~东拉河,玉家河~双庙河,清涧~玉家河,石嘴驿~郝家墕,单程总长137公里;公社至大队邮路13条,总长1555.3公里。
    1964年,有县至社邮路3条,社至社邮路5条,其中逐日自行车班110公里,逐日步班30公里,两日步班45公里,沿途设投转点61个村。
    1969年,最初开通岔口~市局~下二十里铺摩托车邮路,单程12公里。1973年开通清涧~解家沟摩托车邮路,单程50公里。1975年增开清涧~高杰村摩托车邮路,单程44公里。1977年,清高线和清解线在原有基础上,将摩托车邮路延伸至两线所有的公社所在地,增加邮路80公里。
    1980年,清涧~高杰村邮路改为自行车班。1981年,清涧~解家沟邮路改办为委办汽车邮路。至此,本县即无摩托车邮路。
    1985年,清涧~解家沟委办汽车邮路延伸至石盘;翌年增加清涧~高杰村为委办汽车邮路,两线增加委办汽车邮路96公里。
    1990年底,全县共有邮路38条,单程总长1593公里,其中委办汽车邮路1条,80公里;自行车邮路20条,677公里;步班邮路16条,833公里;市内邮路1条,3公里。市内自行车投递段3个,投递点1443个。
12-6 清涧县部分年度邮路发展统计表
    单位:公里

 

    投递
    清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12)至民国期间,本县邮政仅办理平信、单挂、双挂3项业务。1948年,县局全年进口函件9602件,出口10712件,进出包件仅77件。建国后,增加了保价信、保价印刷品、特种挂号信函、国际平信、保价包裹、快递小包、国际包裹及机要文件等项目。1987年开办纸包和商包业务,次年增辟函件快件业务。函件包件数量锐增。1965年,出口函件14.9万件,包件4500件,机要文件6200份。1989年,出口函件35.3万件,包件9700件,机要文件202份;进口函件31.76万件,包件7990件,机要文件1361份。
    汇兑
    1933416日,清涧始办普通汇兑,通汇面小,汇费颇大,业务量清淡。建国初期,每年办理汇票不足千张,1965年上升至5304张,收入1354元。1968年,汇票降至2700张。19691978年间,时升时降,徘徊于40006000张之间。1979年,汇票突破7000张,收入3142元。1985年达10321张。1988年,县局开办了汇票快件业务,汇票达13921张。1989年降为12071张,收入13186元;1990年为12509张,收入19513元。
12-7 清涧县部分年度邮政业务量统计表
    单位:件、张、元

 

    报刊发行
    195310月县邮电局成立后,始办报刊发行。195611月至195812月,《清涧报》由县局(所)发行,年最大销售量995份。1965年,全县订销报纸606849份、杂志64803份,报刊流转额3.21万元。文革前期,报刊发行量明显下降。1969年,全县发行报纸49.4万份、杂志350份,报刊流转额仅为400余元。1971年,发行量开始回升。1985年,销售报纸140.7万份、杂志13.28万份,为1965年的2倍多。1986年以来,由于本县财政困难,报刊价格猛涨,加之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报刊发行再度受创。1990年,全县征订报纸数下降至84.15万份,为1985年的59.81%,杂志48.38万份,仅是1985年的36.42%;全年报刊流转额为161169元,收入4.7万元。
12-8 清涧县部分年度报刊发行统计表
    单位:期、份、万元

 

 

 

    集邮
    本县个人集邮,始于50年代。19842月,在榆林地区首届集邮展览会上,白世雄的《文物》和《工艺美术》两套邮票受到观众好评。1989年县邮电局营业室设集邮台,订户121户,订售纪念邮票1331套,2400枚;特种邮票1573套,4477枚,小型张2242枚,附捐1121枚,121个小本票。1990年,县总工会职工俱乐部举办个人集邮展览1次。

第二节 电信

    清涧电信创始于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电信事业迅猛发展。1990年,共开办电信业务30余种,年收入313209元。
    电报
    19355月,县报话营业处设立后,随之开办电报业务。1939年,架设有线电路2条,即南至肤施160公里,北至榆林205公里。19436月,有南至同官(今铜川)、北至榆林的部办铁报话双用线,同时有同官经清涧至绥德的部办铁报线。
    19531957年,有电路6条,其中省内二级电路1条,县内5条,均为话传报路。19581961年,增设县内话传报路7条,并将省内二级电路机械程式话传改为莫尔斯报传。1971年,曾临时设有无线报路,无线设备等均属县人民武装部。1973年,共有电路13条,其中省内二级电路1条,县内话传报路12条,年发报量9377份。1974年,增加省内二级无线电路1条。至1978年,县内话传报路增加4条。1979年,省内二级电路增设电传电路。
    1990年,共有电报电路18条,其中省内二级电路电传、无线各1条,县内话传报路(均利用农话电路)至各乡(镇)15条,县局至气象站1条;电传打字机4台,载波电报机1部。业务项目有防空、气象、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电汇、公电等11种,年发报量为22881份,收入47205元。
    电话
    长途电话
    1931年,本县置有电话单机1部,通话线路有西安经清涧至榆林的干线电路和清涧~安定直通支线电路,仅供内部使用。19355月,报话营业处始办长话业务。1944年,可与延安、永坪、绥德、周家(今属子洲)、吴堡等地通话。
    1953年,开通清涧~榆林长途电路,通过榆林经转全国各地。1955年安装了通往邻县的幻线电路,加挂清涧~子长铁线(规格3毫米)1对。1970年有长话电路4条。1974年调整了长途通讯设备,增加单路B—845载波机1部,新开清涧~绥德直达铁线电路。1978年增置203—3路载波终端机1部。1981年,清涧~延川线路改建为担式水泥杆路。19836月,清涧~绥德三路载波正式开通使用,并增开人工长话、新开载联电路各1条。19854月,增加307—12路载波终端机1部,开通清涧~绥德~榆林12路载波电路,并于同年将清涧~绥德电路之线改为铜线。1989年,计有长话电路12条,其中载波电路9条;磁石交换机1部,载波电话终端机3部;长话业务有代号、特种、首长、紧急调度、军政、新闻、普通、公务等8种,特别业务有预约、会议、租用、租杆挂线、代维设备诸项,业务量为42086张,年收入119784元。1990年,13条长途电路中,载波11条,半自动2条;长途交换机总容量50门;业务量44633张,年收入98424元。
    市内电话

    1953101日,县局最初安装10门交换机1台,始设市内(县城)电话,有用户4家。1957年,市话交换机增加到50门,用户28家。1965年交换机增加为100门,用户增至78家。至1989年,拥有市话交换机5台,用户交换机1台,总容量600门,电话机总数244部,其中接入邮电局交换机211部,接入用户交换机33部,平均每百个居民户有电话7部;用户交换机占用中继线13对,计有杆线长度8公里,电缆4.2皮长公里。市话业务有普通、附机及附件、同线合用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分机、临时、租用电话、中继线专线、租杆挂线、代维用户机线设备等数类,年收入35898元。1990年年末到户228户,年收入65020元。
    农村电话
    1953年,农话中继线路为数不多,1956年增加104.4杆公里。1961年增加40杆公里,并开通李家塔~东拉河线路,全县17个公社通了电话,其中12个安了交换机,其余5个为单机。同时,开辟线路251.4杆公里,使189个生产大队通了电话,约占全县大队总数1/31965年,增挂清涧~店则沟铁线(3毫米)1对(34.42公里),并逐步将1953年以来架设的单条线换为双条线路。1966年,有县至公社直通电路5条,设国营农话交换点11处,社营交换点6处。1972年,直通电路增至9条,社营交换点增至9处,全县628个大队中能通话者为125个。19771986年,陆续将清涧~解家沟的木杆弯钩式杆路改换为水泥杆担式杆路。19873月,清涧~解家沟3路载波电路开通使用。1989年,清涧~玉家河特高频电路开通。是年底,全县共有农话电路22条,其中县乡(镇)直通电路8条,杆路长度868公里,明线线条长度709对公里,电缆2.16皮长公里;特高频收发信机2套,太阳能电池阻431组,农话交换机总容量580门,实占280门,17个乡(镇)装有交换机,设国营农话交换点14处,乡镇营点3处,计有电话120部。全县639个行政村中,可通话者19个,仅占2.95%。农话收入为146437元。1990年交换机总容量630门,电话机122部,通话村庄仍为19个,收入81200元。
12-9 清涧县电信业务统计表
    单位:份、张、户

 

 

第三节 机构

    驿递
    隋唐时,境内设绥延驿、石嘴驿,负责文书、邮件传送。宋沿用驿站,并因军事需要置急脚递。元在急脚递基础上建立急递铺。明清有奢延驿、石嘴驿两个驿站及5处急递铺。
    奢延驿 位于旧南门外。明洪武十二年(1379)由清涧驿所改(误认为清涧河为奢延河而得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被洪水淹没,迁址于旧教场内。隆庆四年(1570)再没于水,驿官赁居民房。一度设役夫11人,驴25头。清康熙十四至十五年间(16751676),裁存役夫5人,马9匹。
    石嘴驿 在县城以北28公里处,旧列安定、延川、延长、安塞、清涧5县朋当。清顺治十三年(1656)设役夫11人,驴25头。在各县站银内自征自支,不敷站银,拨泾阳县协济银150两支。康熙十四至十五年间,裁存役夫5人,马9匹。
    急递铺5处,即城内总铺、营田铺(今营田)、骆驼铺(今乐堂堡)、石嘴铺(今石嘴驿)、田庄铺(今属绥德)。原设铺司兵37人,乾隆八年(1743)奉裁9人,后又减裁2人,存26人,城内总铺设6人,其余4铺各设5人。
    邮电局(所)
    清末,驿递废而邮电兴。兴绪三十二年(1906),清涧已设有代办邮政铺商。宣统元年十一月(1909.121910.1),正式开办邮寄代办所,由一名私人商号店员承办业务。
    193346日,租赁惠华亭房屋(今副食公司院南),成立清涧县三等乙级邮政局,内设邮务佐、信差、邮差、听差各1人,辖延川、安定、瓦窑堡3个邮政代办所和石嘴驿、永坪镇两个信柜。19355月,开办报话营业处;19382月改为报话代办处。19395月,清涧五等电报局成立,地址在复顺五院内(今城关派出所),共设员工4人。1942年置有电话机和帮电机各1部。同年71日,邮政局改为邮政代办所,年内又改为三等甲级邮局。次年11日,复为三等乙级邮局,设员工3人,所辖延川、延长、交口(属延长)、临真(今延安临镇)4个代办所,折家坪、石嘴驿两个信柜,后相继增管永坪、甘谷驿(今属延安)、延水关、文安驿(今均属延川)等代办所和信柜。1945年,因无环境电话机构,故电信机构被取消。1946年,边区邮政与中华邮政合并办公,清涧邮政局由边区邮政局直管。19488月,本县邮政由绥德分区辖管。
    19501月,清涧县邮政局被定为三等甲级,址设城内小十字路口,内设邮务员、邮助员、邮运员等,共有职工13人。1953101日,成立清涧县邮电局。19541955年,相继在解家沟、店则沟、石嘴驿、折家坪、玉家河5个乡设立邮政代办所,1956年改为邮电所。1958年增设高杰村邮电所。同年12月,本县并入绥德,清涧邮电局改为中心支局,并陆续成立李家塔、乐堂堡、郝家墕、寨沟、下二十里铺、双庙河等6个邮电所。19618月恢复县制后,中心支局复为邮电局,下辖12个邮电所。1969121日,邮政、电信分设,成立邮政局和电信局,邮政局迁址于现新华书店院内。197161日,各分支机构亦由邮电所分设为邮政所和电信所。1973910日,邮政与电信合并,复称邮电局(所)。19701976年间,先后成立老舍窠、东拉河、石盘、二郎山4个邮电所,全县邮电职工增至97人。198410月,邮电综合生产大楼竣工,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至19888月,电信通信全部迁进大楼营业。1990年底,局内设行政、话务、载波、报务、机线和邮政6个组,下辖支局两个(解家沟、玉家河),邮电所11个(郝家墕、石嘴驿、乐堂堡、折家坪、李家塔、店则沟、东拉河、老舍窠、双庙河、高杰村、石盘),电信代办所3个(下二十里铺、二郎山、寨沟);全系统职工总数115人,其中县局74人,分支机构41人;干部16人,工人99人;局长1人,副局长2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2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