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新平花腰傣文化

2015-12-28 16:12:00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 作者:新平县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竹编

  

  傣乡盛产竹。傣族把竹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工艺,如盖房、档水坝、图园圃,做床、凳、箱笼、鱼篓、黄鳝笼、饭盒、蔑帽等等,形成竹文化。

  做得最精致的,是妇女的蔑帽和腰箩。他们把金竹分割成比头发丝略粗的极细蔑丝,编织起来能不断丝,这种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蔑帽、傣语叫“戈”(kop)傣 雅、傣洒、傣卡的各不相同,都具质朴风韵。傣雅的“戈”形似野生苗“鸡枞”:帽沿略翘,帽顶中央耸起鸡蛋大的尖“塔”,造型优美别致。傣卡的“戈”略似傣 雅的,但帽尖比傣雅的小,帽沿也没有傣雅的翘。而傣洒的“戈”则似伞,尖项斜沿,帽沿为红色。“戈”为傣族妇女遮阳,保护脸庞肤色;又避风雨;还可为少女 遮羞,避开陌生人的视线,而她们却可以瞟视别人。传说“戈”是天神的小女儿传给傣家女的。

  腰箩,傣语叫“央”(ja55),用分条做筋。以削得极簿的呈白、金黄、淡绿三色的细蔑皮相间织成花纹图案,为壳,那种细密的手艺令人叫绝!傣雅和傣卡、傣洒的“央”箩,一为椭圆形,一为长方形,全都小巧玲优,逗人喜爱。傣雅的“央”箩颇特别,长约40厘米,似一朵喇叭花:底长方,胴部收缩后再展开成椭圆形,口径15厘米, 造型美观。爱美的少女,还别出心裁,根据各人的审美情趣,用薄缨花和银珠串拼成种种图案,以五彩带系箩,挂在左腰间,随着轻移的脚步有韵律地摆动;在银佩 叮叮声中,流苏吐艳之际,身着盛装的倩女的美态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央”箩是装纳少女日用品的“包”,是她们的心爱之物,恋爱时,用它做信物;赶花街 时。用它盛美食,与情人共餐。

  

  银饰制作

  

  傣族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冶炼技术。明、清时代,漠沙的关圣庙街、嘎洒街已有傣族银匠作坊。那时打造的银饰,有些代代相传,至今还作为吉祥物悬挂在花腰傣妇女身上。

  新平花腰傣的银饰有:硕大的圆耳环、六方手镯、镂花戒指、鱼挂链、芝麻响铃、银泡等等。造型和纹样大多具直白、真切的写实风格,也有寄寓、变形的写意风格。

  

  制陶

  

  农业发展,粮食需要装贮和加工,于是发明陶器。《太平御览》卷833引《周书》“神农氏耕而作陶。”傣族的原始制陶业开始一定很早。这种制陶方式一直流传至今。嘎汤镇的土锅寨现今有34人做土锅。土锅实为敞口大罐,既可贮水、盛粮,又可炖肉煮莱。花腰傣制陶不用转轮,全凭一双手和鹅卵石、木板等简陋的器具,手工操作。成形后阴得半干,用木板印上简朴的穗纹。再阴干,堆成“土馒头”,用稻草、谷壳烧硬。器型浑厚淳朴,“土”味十足,盛水清凉、烹饪鲜嫩。制陶者清一色是妇女。据说制陶技艺是只传女儿和儿媳而不传夫、子的,为的是妇女在离婚后因为有一技之长而不致饥馁。

  嘎洒南县河畔的土锅寨,有一位叫依拉爱的老妪,现年70岁,从事制陶40余年。因为制陶技艺高超,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民间美术艺人”。

  

  

                                摘自新平花腰傣国际学术研讨会王国祥《生态视角下的新平花腰傣文化》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