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保县名称由来:由游牧时代走向“用康保民”

2017-09-30 00:02:3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1922年4月之前,康保县大部分地区属于游牧地。1922年4月设置康保招垦设治局。设治局是清末出现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华民国初始的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了清制,设治局作为一级地方权力机构,一般在边远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口数量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经济不发达、文化又相对落后或受种族关系的制约,不能直接设立县治,预备成立县政府之前又需要有相当的机关去管理当地的事务,作为过渡阶段,先设立设治局(其职能没县治完善,属二级行政区),待条件成熟时再改为县治。

  民国十一年(1922)4月,由张北、商都两县析置,即将张北县北部马连缇壕、原克公府地、哈拉罕等地共计135.5平方公里和商都县东部原商都牧场(亦称大马群)、察哈尔镶黄旗牧地及右翼正镶黄旗东半旗牧地3872.4平方公里,总计面积达4007.9平方公里,划归原康保县域,设立招垦设治局。起初治所设在现屯垦镇屯垦村(当时称屯垦城),后移至康巴诺尔(今康保县城)。随着草场大规模的开发,康保人口迅速增多,经济社会发展已达到一定规模,遂于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署将招垦设治局改设为康保县治。从此康保大地告别了漫长的游牧时代,康保县这个名字也才随之固定下来。

  在康保县名确定之前,康保这片土地一直被称为霍泊尔或霍泊勒(蒙语意为碱淖)。此前,康巴诺尔只称霍泊尔或霍泊勒(蒙语音译,汉字记述的差异)。据罗·特木尔布和:《正黄羊群的来历简记》记载:羊群牧户“为躲避癸丑之乱而离开了西部故乡”,“迁徙羊群”曾在康保一带(时称霍泊尔)游牧,最后定居在正镶白旗的白音宝力格苏木和宝力根陶海苏木。 “癸丑之乱”指1913年北洋军阀袁世凯派兵征讨独立的喀尔喀蒙古。由此推断,1913年左右康保一带仍称霍泊尔(即现称康巴诺尔)。霍泊尔作为自然地理实体,已成为一个地域的指称。蒙古族人游牧居无定所,一般地理实体的指称,就代表一个地域的名称,随着村落渐多,聚落地名固定并沿袭下来,人们才指称具体的村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