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 ‖ 从“落难”到“罗曼”,一个西吉山村三次更名背后的脱贫“记忆”!

2019-11-26 08:00:00 来源:西吉县人民政府欢迎您 作者:宁夏日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初冬,颗粒归仓后的西吉县马莲村罗曼沟村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满是诗情画意,村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沿坡修建的居民房屋鳞次栉比,村道两边杨柳挺拔,一座座青贮池装满了草料,炊烟渺渺,牛羊满圈。

写在村委会墙上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红色大字彰显出罗曼沟村村民自强不息的精气神。

罗曼沟村新建村部。

“今年,我用自己改造的农机,收割了40多亩青贮玉米。”正在院里清理农机的马荣贵在2017年获得国家农机补贴的2000元后,又添了些钱,买了铡草机、柴油机、三轮车组装收割机,为村民收割山里小块地的青贮玉米赚钱,同时,他还发展养殖业,年收入3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落难沟村到落满沟村,再到罗曼沟村,村里发展变化的故事让村民津津乐道。

罗曼沟村位于马莲乡以北5公里的山里,西边与硝河乡范湾村接壤,周围与马莲乡巴都沟、马其沟、北山、堡子山等村比邻。历史上,该村山大沟深,人烟稀少。清朝末期,人们为躲避兵祸,来到这里,从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村庄。因为是落难逃荒,这里的第一个名字——落难沟村因此得名。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家徒四壁,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用苜蓿、苦苦菜充饥,大家面黄肌瘦。”76岁的冶生海回忆,村民早期的生活处处透着艰辛,赖以遮风挡雨的窑洞遍布山腰,浑浊的沟道水维系着人们的生活,黄土路上尘土与泥泞相伴,滚牛洼的耕地上的农作物长得稀稀拉拉。

之后,当地群众开山垦荒、平田整地,在穷山僻壤里拼搏,有了粮食,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冶生海经历了那段时间的生活变化,他家7口人,耕种60多亩山地,一亩产几十斤粮,解决了温饱,穿衣随着季节换装,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虽然十年九旱,但村民通过辛勤劳作,依靠贫瘠的土地可以维持生计,相比之前的艰苦岁月,人们觉得有粮吃且能吃饱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于是,大家将落难沟村改名为落满沟村,取富足、丰收寓意。

“肚子能吃饱了,但是靠天吃饭,庄稼动辄绝产,生活没有保障。”作为新生代,安海明贷款贩卖牛羊,贴补家用。拿出一部分收入购买米面油供家人生活,一部分收入给父母治病。辛苦一年还是捉襟见肘,安海明思索着改变生活的方子。

新建居民安置点。

基础设施薄弱,种庄稼没有保证,村里缺少支柱产业,发展产业又缺少资金,当时的“落满沟村”再次遇到了难题。

“用三轮车一次能拉1500公斤水,洗衣做饭省着用,夏天能用5天,冬季7天。一头牛一天喝水50公斤,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很紧张,根本没有多余的水喂牛。”村民冶生昌道出产业发展难、生活贫困的根源。

“第一次到村部,眼前一片荒滩,村民见到车便围上来反映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张浩伟在调研时发现,村民大多以种植马铃薯和小秋杂粮为主,勉强够一家人生活。在这里通信靠吼,行路靠走,没有村部和办公场所,群众办事需要到村会计家中盖章。全村常住人口180户890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3户566人。

村子的出路在何方?

2014年,村子迎来发展机遇,随着贴息贷款、硬化村组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机修农田、金融扶贫贷款、技能培训等精准扶贫惠民举措紧锣密鼓地实施。这一年,落满沟村更名为罗曼沟村,寄托村民的美好愿望。

当年,深山里的村民集中搬迁到居民点,水泥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管通到灶台前,动力电通了,山地被推成了梯田,阻碍村民发展生产的“拦路虎”被一一清除。大家一心想着致富,一年四季都在忙。

机械提高农业作业效率。

马荣贵搬到新家后,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两个孩子在马莲乡上学。冶生海一家三代20多口人,抓住机会,搞副业、忙养殖,家里一年一个样儿。安海明通过政府补贴修建房屋后,又通过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购买基础母牛,发展养殖业。经过滚动式发展,肉牛存栏17头,一年收入8万多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村民争着挣钱,比着致富,罗曼沟村大变样。至2017年年底,该村贫困人口减至4户18人,贫困发率下降至1.4%,实现脱贫出列。如今,全村牛存栏890头,户均5头,人均1头,成为西吉县青贮种植和牛羊养殖示范村。

这几年,罗曼沟村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草畜产业、马铃薯产业、劳务产业、旱作节水农业,坚持家家种草、户户养畜,实施“小群众、大规模”养殖模式,推动养殖业扩量提质。

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和合作社就近务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罗曼沟村。

村民自力更生,加之政府帮扶,罗曼沟村村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村民吃、穿、行不愁了,上学、看病、住房有了保障。

“米面油国家补贴,马铃薯种子免费提供,看病不掏钱。”得益于脱贫富民政策,现在的冶生海生活得无忧无虑,住院治疗高血压和腰腿病的费用全部报销。马荣贵建房时不小心伤了手,治病花了1.42万元,报销了1.1万多元,加上大病救助报销,自己只花了1300多元。

“计划到2020年,把罗曼沟村打造成脱贫攻坚示范村、环境政治示范村。”说起今后打算,张浩伟满怀信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