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崔德华:鞠躬尽瘁名千古 为民立命德万方

2018-10-20 20:43: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崔德华记录下的这些情况,后来成了村里《贫困户脱贫工作台账》、《贫困户一户一档目录索引》的原始雏形。2016年6月17日,高平市脱贫攻坚推进现场会在河泊村召开,村里的扶贫台账成为全高平市学习的样本。

  从两年前走进河泊村的那个夏天开始,崔德华就把自己定位成乡亲们的一分子,“我的心愿就是让乡亲们先摘了穷帽子。”

  把心都捧出来给了河泊村

  摘穷帽子可不是说说那么容易,村里情况是个啥?有啥能利用的优势?这些都得摸清楚才行。

  头一个月,崔德华天天在村里转悠,向群众了解情况。一个月后,他心里有数了:丹河源头离河泊村不到1公里,却没有利用起来搞旅游开发;多年前帮扶单位给村里建起了52栋蔬菜大棚,但由于缺少种养技术,不会管理,加之大棚低于河床,常遭水淹,所以村民只能望棚兴叹;全村有5000多棵黄梨树,同样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一直打不开市场。

  以前因为有梨树,河泊村曾是高平市数得着的富裕村,而现在却成了人均收入不足2800元的贫困村。那年秋天,崔德华站在黄梨树下,摸着粗糙的树干,心里一阵难受。他对孙瑞国还有村长孙海亮说:“咱端着金饭碗,却成了‘乞丐’。先从黄梨上下功夫吧。只要咱们拧成一股劲,三年内一定能把贫困村变为小康村!”

  在征求了村两委班子还有村民们的意见后,河泊村盘活了村里的1000多亩梨树,成立了丹之绿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村中有梨树的170户村民全部入社,还有21户贫困户也成为合作社的社员。成立合作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怎么在统一管理下提高大黄梨的产量和品质,然后在市场销售上占有一席之地。

  崔德华利用自己在农业部门工作多年的优势,请来技术人员对社员进行免费技术指导与培训。市农委果树站站长裴玉卓说:“我和德华是同学。他去了河泊村当第一书记后,没几天就给我打电话,说需要技术支持。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去了好几回,教村民们剪枝、修枝、刮皮。德华轻易不因为自己的事儿麻烦别人,可到了河泊村后,不止我,只要是能帮上河泊村的,德华把同事、朋友问了个遍,不是咨询政策就是请教技术问题。”

  黄梨合作社吸纳了一部分贫困户,没条件参加合作社的贫困户怎么办?崔德华打听到晋城市慈善总会有蜂产业扶贫项目,就写申请打报告,要来120箱蜂全部分给12户家庭有劳力的贫困户,还帮助全村所有贫困家庭都建起了光伏发电站,每户可增收5800元。

  去年6月,寺庄镇开展“结缘梨乡”老梨树认养活动,崔德华四处游说:“每棵树认养一年只需500元,就可以得到价值500元的大黄梨,还可以享受果蔬采摘、参加观光摄影等活动……”他把单位的领导、朋友、老同学都“忽悠”来参加河泊村的梨树认养。部分梨树被认养后,村委会又优先让贫困户管理,所得收入归他们。贫困户孙秋发今年72岁,他含着眼泪告诉记者:“我年龄大了,重体力活干不动了。德华就和村委会商量,让我管理梨树,再加上光伏发电一年能收入7000块钱。我没想到这么快我就脱了贫,以前想都不敢想。”

  河泊村原来有52栋蔬菜大棚,由于缺乏冬季保暖措施,再加上地势低于河床,土壤含水量过大,导致蔬菜产量不高。崔德华来村里的时候,这些棚都闲置着。凭着多年在农业部门工作的经验,他又跑晋城请教了几位蔬菜种植专家,了解到如果给这些大棚增添一些设备,转型为香菇大棚完全没问题,回来后他就立刻打报告申请资金。

  为了争取扶贫资金,这两年,光是晋城市和高平市的涉农部门,崔德华就跑了八九十趟,先后争取到400多万的扶贫资金,用于光伏发电、大棚蔬菜园区升级改造、蜂产业扶贫、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崔德华的电脑里,文件夹里有各项报告、预算上百个,最新的是今年6月3日他整理的关于河泊村全域旅游的设想和相关政策,这是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前一周搜集整理的。

  他的身体不适早有征兆。3月份他就一直觉得腹部难受,可村里事情多,他觉得吃几天胃药应该就好了。每天不停地高速运转,崔德华一直精神抖擞,村民们说他像一台动力澎湃的发动机。可回到家的时候,妻子卫建梅知道,他累,经常进门就倒沙发上睡着了。支书孙瑞国也一直催他去看病,他答应着转脸就忙去了。孙瑞国难受地说:“早知道这么严重,我就直接绑着他去医院看病了。”

  一个乡间长大的农村娃,一个共产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捧着一颗心来,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燃烧在第一书记的岗位上,没有一丝保留!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