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崔德华:鞠躬尽瘁名千古 为民立命德万方

2018-10-20 20:43: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他是慈祥的父亲。儿子27岁了,还没有成家,他惦记这事儿,和妻子说多想看到孩子成家立业才放心。去世前一天,崔德华和儿子说:“爸爸没给你留下什么,只有一句话,努力工作、好好做人、孝顺妈妈。”

  面对生死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人生在世,面对林林总总的纷扰、形形色色的诱惑,看重什么、看轻什么,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就像一把无形尺子,量出品格的厚度,标示境界的高度。“‘两学一做’是一把标尺,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对照这个标尺,量一量自己距离这个标尺有多远?如何去做才能靠近或者达到这个标准?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前进,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自己的合格答卷。”这是崔德华2016年的“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也是他对人生的终极回答。

  身在病房心却惦记着乡亲

  2017年7月16日从河泊村回来,崔德华就住院了。临走前,他把他精心编制的万亩梨园开发方案交给了支书孙瑞国。当天晚上,崔德华还给镇党委书记肖永义打电话,讨论了方案里的好多细节。

  就是在病房,他的心也还在河泊。

  7月28日,崔德华去世的前两天,在晋城市人民医院10楼2号病房,记者见到了他。清瘦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已经住院了,他的胸前依然别着一枚鲜红的党徽。

  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说话非常有逻辑性。聊起河泊村,眼神更是明亮了许多。他打开他的微信让记者看:“这几天大棚的香菇开始收获了,你看这视频里的香菇个儿多大!知道为啥比别的地方的个头大吗?因为我们村的大棚位于河床边上,利于棚内降温,而且因为是丹河源头,水质特别好。别的地方一个菌棒一般产一斤七八两,我们村的一个能产二斤半。”

  他开心地翻着河泊村的微信群“丹源情”的每一条消息,大家伙儿都挨着个地问候他:“老崔,啥时候回来?”“崔书记,注意身体啊!”

  7月29日,“雨水季节,大家要注意安全。”一段洪水的视频和叮嘱乡亲们的话,是他在群里最后一次说话。

  7月30日,崔德华内脏出现出血,转氨酶升高、各项功能开始衰竭……

  当那一天午后的阳光照进病房时,崔德华永远地休息了。

  8月5日上午9点,“良操美德千秋在,亮节高风万古存”……哀思如潮,挽联如织。清晨,乡亲们早早就从河泊村出发,可因为不知道去殡仪馆的路,等孙瑞国领着大家伙儿问了好几个司机、打了十几个电话赶到殡仪馆的时候,追悼仪式已经结束了。孙瑞国呆呆地站在崔德华的遗像前,含着眼泪看着他的老搭档;老支书芦小财三步并作两步走进灵堂,想最后看一眼崔德华;孙红艳哭红了眼睛,难过着没有送崔书记最后一程……

  丹水含悲,这是河泊村最悲伤的夏天。

  2016年元宵节的时候,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家过年了,崔德华给大家伙组织了一台晚会热闹热闹。那天晚上,他唱了一首歌:“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我是谁?为了谁?

  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崔德华用大写的人生回答了这个问题。

  崔德华被评为“榜样的力量”2017年度“高平好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