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崔德华:鞠躬尽瘁名千古 为民立命德万方

2018-10-20 20:43: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德华来的这两年,河泊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致富的框架和蓝图,有了信心和希望。”孙瑞国这样形容崔德华给河泊村带来的变化。现在,老产业重焕生机、新产业朝气蓬勃,一幅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的宏伟蓝图正在河泊村成为现实。

  ——黄梨实现了初加工,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开始上市销售;

  ——抓住光伏扶贫契机,更换了4个变压器、5000多米高压线路,为全村光伏发电全覆盖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册了高平市丹河源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启动了探寻丹河源头旅游项目。

  2016年年底,河泊村人均收入达到3026元,3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提灯行一路,照亮身后人。两年,在岁月的长河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在人的一生中,也不过是短短一段时日。可崔德华的这两年,却坚实而丰厚。对职责的忠诚、奉献和对信念的恪守,让他即使离去也依然活在村民们的心里;他用激情燃烧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不忘初心”。

  襟怀坦荡走过无悔人生

  夏日的河泊村,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枝头结满了果实,孙瑞国说:“今年是个好年景,玉米、梨、核桃都成。可崔书记看不到了。”

  2017年7月16日,准备住院治疗的崔德华,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河泊村。在这个周日的早晨,悄悄地整理了自己的行李回了家,如同他来时一样。他选择了安静地来,安静地走。

  村会计孙红艳的婆婆还在等着崔德华吃她做的小米饭、煮疙瘩、炒卤面。在村里的这两年,崔德华的饭都是派在老人家里,每天20元,崔德华两周一次准时交给老人,“德华吃饭简单,不挑拣,我做啥他吃啥。家常便饭哪能花了二十块,可德华不说这,有时候他回了家没吃饭也会按天数给我。我有时候不要他就偷偷压在窗台上。”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着。

  在村民们眼里,崔德华认真、实在,能吃苦还没架子。

  孙红艳说:“崔书记来的时候,我刚当上会计没多久,进账出账都不熟练。崔书记懂会计知识,他从用电脑开始,一点一点教我,现在村里全部是电脑报账,速度快还不容易出错。”

  老支书芦小财深情回忆了他和崔德华的交往。“德华没架子,人品好。除了出差在外头,平时都在村里,根本没耍心,人可踏实呢。经常和我说村里的事儿,他有啥想法啦,以后村里还能干点啥?心思都在村里呢。”

  贫困户孙国平是个残疾人。崔德华有空就去他家里,问他有啥困难没有。去年,崔德华帮助孙国平联系了外村的一家蔬菜合作社,在河滩里种了十七八亩豆角,保守估计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块钱。7月20日,就要离开他家的时候,孙国平的妻子贾四红红着眼睛问记者:“崔书记到底得了啥病?很重吗?不回来了?”

  贾天水是单身,也是贫困户。自从崔德华到村当了第一书记,他没事儿就喜欢和崔德华说话聊天,“德华水平高,对村里的事儿有啥疑问了我就爱问他,他几句话就能解释清楚。崔书记刚来的时候,住在村子最外面的一户人家里,那家人搬走多年了,屋子里没灶没水,后来才在村委收拾出一间屋子搬回来,就这也肯定没有城里条件好,可德华从没喊过苦。”

  政声人去后。崔德华走了,可村里的老梨树记得他辛劳的身影,河畔的蔬菜大棚记得他爽朗的笑声,乡亲们都记得他开心的话语……他们,全都记得他!

  一个月30天,崔德华差不多要在村里待20多天,整天在跑项目要资金找技术的路上,连家都顾不上回。妻子说:“好不容易回趟家,只要是村里打电话有事了,二话不说就回去了。老父亲想和他说说话,他总是说,等忙完这几天再好好说啊。”

  老父亲愿意等,但病魔却不等。直到现在,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还不知道儿子去世的消息,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不时倚在门边,等心爱的儿子归来。

  其实这个认真朴实的人,何曾没有一腔儿女之情?!

  他是个孝子。老父亲因为有脑血栓,每天春秋都要输液。这两年,老人输液的时候,他都要搭黑赶回来陪着父亲,第二天早上看着父亲输上液再走。

  他疼爱妻子。卫建梅记得,有一年情人节,崔德华从外头回来,忽然拿出一支红玫瑰对她说:“我看见大街上年轻人都过节呢,又是花又是巧克力的,咱虽然不凑那热闹,就送你一支花吧。”生病后,他和妻子说:“这几十年我都没好好照顾你,还让你一天天为我操心,下辈子吧,下辈子让我好好照顾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